羊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羊乳

  拼音:Yánɡ Rǔ

  英文名:Goat or Sheep Mild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纲目》:羊乳,白牝者佳。丹溪言反胃人宜时时饮之,取其开胃脘、大肠之燥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取乳羊的乳汁,消毒后鲜用。

  原形态: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更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羊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化学成分:山羊或绵羊的乳汁,每100g约含水分87g,蛋白质3.8g,脂肪4.1g,碳水化物5g,灰分0.9g,钙140mg,磷106mg,铁0.1mg,硫胺素(thiamin)0.05mg,核黄素(riboflavine)0.13mg,烟酸(nicotinic acid)0.3mg,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1mg,维生素(vitamine)A80u。与牛乳比较,山羊乳较富于脂肪及蛋白质,而绵羊乳更高。山羊、绵羊乳脂肪的脂肪酸,饱和者皆以棕榈酸(palmitic acid)为最多,但山羊比绵羊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癸酸(capric acid)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皆以油酸(myristic acid)为主,也含少量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等。

羊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药理作用:山羊乳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在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5%的山羊乳,3H-TdR的摄入量增加9.6倍,为加入2%胎牛血清活性的42%,而牛乳无此作用。山羊乳经加热处理后,促细胞生长作用季低。抗小鼠EGF抗体可使山羊乳的促细胞生长作用降低4%,抗人IGF-I抗体没有影响。有证据表明山羊乳的细胞生长促进因子为EGF,但其结构与人或小鼠的EGF可能不同。

羊乳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性味:味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和胃;解毒。主虚劳赢瘦;消渴;心痛;反胃呕逆;口疮;漆疮;蜘蛛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煮沸或生饮,250-500ml。外用:适量,涂敷。

  注意:1.《千金·食治》:“令人热中。”2.《日珠本草》:“绵羊奶,不利气喘和虫病。”

  各家论述:1.《别录》:补虚冷虚乏。

  2.《药性论》:润心肺,治消渴。

  3.《孟诜》:治卒心痛,可温服之。

  4.《食疗本草》:补肺、肾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

  5.《日华子本草》:利大肠,(治)小儿惊癎疾。

  6.《纲目》:治大人干呕及反胃,小儿哕啘及舌肿,并时时温服之。

  摘录《中华本草》

  六月寒

  拼音:Liù Yuè Hán

  别名:路边梢、野芝麻、红花野芝麻、大风寒草、气草、山卷莲、化骨丹

  来源:马鞭草科莸属植物三花莸Caryopteris terniflora Maxim.,以全草入药。夏季盛花期采收,鲜用或阴干。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宣肺止咳,活血调经。用于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通经,产后腹痛;外用治刀伤,烧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2~4钱;外用适量,研粉、油调敷,或鲜叶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散瘀草

  别名:退血草、散血草、白毛筋骨草、地龙胆、紫背金盘、破血丹、石灰菜

  来源:唇形科筋骨草属植物散瘀草Ajuga nipponensis Makino,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消炎,凉血,接骨。用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肺热咳血,疮,疖,乳腺炎,脱肛,痔疮,肿瘤,外伤出血,烧烫伤,骨折。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海芙蓉

  拼音:Hǎi Fú Rónɡ

  来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海滨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triplex maximowicziana Makino

  采收和储藏:春、夏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茎圆柱形。多分枝;下部枝近对生,被密粉。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菱状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2-3cm,宽1-2cm,先端钝,并有短尖头,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并下延于叶柄,两面有粉,下面灰白色,边缘略为3浅裂。团伞花序腋生,并于枝顶集成小型穗状圆锥花序;雄花花被5深裂,雄蕊5;雌花的苞片果时菱状宽卵形,果苞片的边缘仅在基部合生,在果熟时木栓化膨胀,无附属物,边缘有三角形锯齿。胞果扁平或双凸镜形,果皮膜质,淡黄色,与种子贴伏。种子红褐色。花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滩沙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

  性味:淡;性凉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点地梅

  拼音:Diǎn Dì Méi

  别名:噶蒂慕布(藏名)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大红花点地梅的全草。6~7月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全株被白色细柔毛。根细长,具少数分枝。叶簇生于基部;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渐狭,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粉绿。伞形花序生于花茎顶端;花茎自基部抽出,细长,长10~15厘米,绿色或带紫红色;花小,粉红色。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地中。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利水。治热性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买麻藤是一种高大的藤本植物,它长大以后高度能超过十米,这种植物的藤茎和根都能入药,药用功效与药用价值特别出色,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能治疗人类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气管炎。

  买麻藤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强心

  买麻藤中还有多种天然抗菌成分,它对人体内的甲型链球菌和溶血性嗜血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菌,都有明显抑制和消灭作用,另外买麻藤中含有的药用成分还能直接作用于人类的心脏,能让心率提高心脏收缩功能增强,可以起到明显强心作用。

  2、解痉止咳

  买麻藤中含有的药用成分对,人体内的组胺有明显抑制作用,它可以防止人体内气管痉挛,也能减少组胺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能让人们因气管痉挛引起的咳嗽的呼吸困难很快好转。另外买麻藤中还有一些天然的止咳成分,它对人类高发的气喘与咳嗽都有出色治疗作用。

  买麻藤的临床应用

  1、治疗跌打损伤

  买麻藤是临床上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药,在治疗时可以把买麻藤研碎以后制成泥状,在锅中放入适量的热酒,然后把买码同入锅炒匀,抄好以后取出,直接外敷在受伤的部位上,并用纱布固定好,每天换药一次。

  2、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买麻藤是一种能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中药材,它在临床上是治疗人类上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在治疗时可以取买麻藤二两加清水煎着,煎好以后取出,加冰糖调味服用,能让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和高热很快消退。

  水金凤的药用价值

  【中药化学成分】花含新黄质(neoxanthin)和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后者经分析证明为一混合物,内以叶黄素环氧化合物(lutewinepoxide)为主,另有蝴蝶梅黄质(violaxanthin),毛茛黄质(flavo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和黄体呋喃素(luteoxanthin)。

  【来源】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水金凤Impatiensnoli-tangereL.;昆明水金凤I.uliginosaFranch.,以根及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甘,温。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舒筋活络。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阴囊湿疹。祛风除湿。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烂敷患处。治阴囊湿疹用鲜品捣烂取汁外搽。

  水金凤的副作用

  孕妇忌服。

  水金凤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水金凤生云南水泽畔。叶、茎俱似凤仙花,叶色深绿。夏秋时叶梢生细枝,一枝数花,亦似凤仙,而有紫、黄数种,尤耐久。

  2、《滇南本草》:洗湿热筋骨疼痛、疥癞等疮。

  3、《滇南本草》:“味辛,性寒。”

  【附方】

  1、治妇女经闭腹痛:凤仙花3~5朵,泡茶饮。

  2、治水肿:凤仙花根每次4~5个,炖猪肉吃。

  3、治百日咳:凤仙花10朵,冰糖少许,炖食。

  4、白带:凤仙花15克(或根30克),墨鱼30克,煮汤食,每日一剂。

  5、治腰胁疼痛:凤仙花9克,晒干,研末,空腹服。

  6、治骨折疼痛:干凤仙花3克,鲜品9克,泡酒,内服。

  7、鹅掌风,灰指甲:鲜凤仙花数朵,外擦。

  8、治甲沟炎:鲜凤仙花或叶,加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9、治毒蛇咬伤:鲜凤仙全株150克,捣烂绞汁服,渣敷患处;或用凤仙花加酒捣汁服。

  10、治跌打损伤:a.凤仙花根适量,晒干研末,每次9~15克,水酒冲服,一日1剂。b.凤仙茎叶,捣汁,黄酒冲服。

  11、百日咳,呕血,咯血:鲜凤仙花7~15朵,水煎服。

  12、瘰厉,发背,痈肿:鲜凤仙花捣烂敷患处;鲜凤仙全株连根洗净,捣烂,加水煮汁2次。过滤,将二次滤汁合并再熬,浓缩成膏,涂纸上,贴患处,每日一换。

  马骨

  拼音:Mǎ Gǔ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骨头。

  性味:甘,凉。

  ①《别录》:"头骨:微寒。"

  ②《纲目》:"头骨:甘,微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治头疮,耳疮,阴疮,瘭疽。

  ①《别录》:"头骨:主喜眠,令人不睡。"

  ②《食疗本草》:"小儿患头疮,烧马骨作灰,和醋敷。亦治身上疮。"

  ③《日华子本草》:"头骨烧灰,敷头耳疮佳。"

  ④《纲目》:"止邪疟;烧灰和油,敷小儿耳疮、头疮、阴疮、瘭疽有浆如火灼。"

  用法用量:外用:烧灰研末调敷。内服:烧灰入丸、散。

  复方:①治胆热多眠:马头骨灰一两,铁粉一两,朱砂半两(研、水飞过),龙脑半分,上药同研令匀,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竹叶温汤下,食后服。(《圣惠方》)

  ②治臁疮溃烂三四年:马牙匡骨烧研(先以土窖过),搽之。(《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检索: 人参芦

  别名:参芦、竹节参

  性味:味甘、苦,性温。无毒。

  归经:归胃、肺、脾经。

  煎法:

  适用体质:

  人参芦的功效与作用

  涌吐,升阳。

  人参芦主治

  用于虚人痰壅胸膈、气陷泄泻等症。急慢性咽炎、艾迪生病等可辨证用之。

  人参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主含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具有镇静、抗惊厥、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延缓衰老、免疫调节等作用。

  人参芦禁忌

  实证、热证忌用。

  孕妇不宜用。

  用量不宜过大。

  人参芦食用方法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人参芦选方 治虚人咳逆吐痰:人参芦15g,水一盏,煎五七服。温饮已探吐。 人参芦怎么吃 人参芦古籍摘要 人参芦药用部位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植物形态详"人参"条。

  人参芦选购保存

  9月中、下旬收获参根时,收集参芦,加工成红参芦、糖参芦。

  以根茎粗壮、碗多而大、气香味甜苦者为佳。

  六棱菊

  拼音:Liù Lénɡ Jú

  别名:百草王、六耳铃、四棱锋、六达草、六十瓣、四方艾、三面风

  来源:为菊科臭灵丹属植物六棱菊Laggera alata (Roxb.)Sch.-Bip.,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状茎粗短。茎直立,多分枝,4~6棱,棱上具有绿色翅状附属物,全株密生淡黄色柔毛及腺点,有特殊气味。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秋季开花,头状花序一至数个单歧聚伞状排列,花管状,紫色。瘦果有柔毛,冠毛白色。

  性味:苦、辛,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炎,闭经,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烧烫伤,毒蛇咬伤,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小过路黄

  拼音:Xiǎo Guò Lù Huánɡ

  别名:过路黄(《草木便方》),风寒草、小风寒、红头绳(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的全草。春、秋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浓紫红色,具短柔毛,分枝多,下部匍匐,节处生不定根,上部斜升,长枝达20厘米。单叶交互对生,枝端密集,略被短柔毛;叶片广心形,长达25毫米,宽达19毫米,先端钝尖,全缘基部楔形,上面淡绿色,下面色更淡,边缘有绿红色小点;柄长约5毫米。花黄色,单生于枝端叶腋,成密集状;苞片卵形或亚圆形;淡绿色,下部边缘紫红色;花梗极短;花径约8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6毫米,宽1.5~2毫米,被极短柔毛;花冠轮状,下部合生,裂片5,卵形,先端锐尖,成覆瓦状排列;雄蕊5,长短不一,长约6.5~8毫米;子房上位,卵形,被长白柔毛,1室。果为蒴果,种子多数,萼宿存。花期3~4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向阳处。分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辛甘,微温。

  ①《草木便方》:"甘辛,微热。"

  ②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性微温,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治感冒咳嗽,头痛身疼,腹泻。

  ①《草木便方》:"治脐风腹痛,痰嗽,咽喉风痹,蛇伤。"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清热。治腹泻。"

  ③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祛风散寒,止咳。治风寒头痛、身痛,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花叶子

  拼音:Huā Yè Zi

  英文名:Smallflower Paphiopedilum

  别名:斑叶兰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硬叶兜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phiopedilum micranthum Tang et W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硬叶兜兰,多年生草本,高20-30cm。根状茎延伸;根粗而长,叶4-5片,长圆状舌形,较小,长5-9cm,宽.5-2cm,先端钝或浑圆,基部相互套叠成鞘状,质地坚硬,平展,两面有花斑纹。花葶直立,长25-30cm,密被褐色糙伏毛,仅具1花;花完全开放后甚大,直径可达7-8cm;萼片卵形或宽卵形,花瓣近圆形,均为黄色间以紫色斑纹;唇瓣呈椭圆状卵形的兜状,长约5cm,宽约4cm,粉红色,内面基部具白色长柔毛;退化雄蕊1,椭圆形,长约1cm,黄色,有紫色斑纹,雄蕊2,黄色。花期2-3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石山岩缝、荒坡、路旁杂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苦;凉

  归经:肺;心;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清心安神。主麻疹;肺炎;心烦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补脑安神的功能。用于麻疹、肺炎、神经衰弱。

  摘录:《中华本草》

  刺槐

  拼音:Cì Huái

  别名:洋槐、刺儿槐

  来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西北、华北、华东。

  化学成分:叶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6H12O5)、三糖甙、洋槐甙(robinin,C33H40O19)、鞣质等。

  功能主治:止血。主治大肠下血,咯血,吐血,及妇女红崩。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小白鱼

  拼音:Xiǎo Bái Yú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似鲌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采收和储藏:春至来捕捉,捕得后去鳞及内脏,鲜用。

  原形态:似鲌,体长而侧扁,背腹面皆钝圆。背部自头中部渐隆起,到背鳍基部为更高峰。头小,背前方平坦,后方隆起。眼中等,鼻孔小,口较大。背鳍有光滑棘,但软弱。臀鳍长,起于背鳍后方,紧靠肛门外。胸腹鳍短,胸鳍前位,向后处伸不达于腹鳍。腹鳍起于背鳍前方,尾叉形。背部绿灰色,背鳍、尾鳍上尾叶与背部同色,胸、腹鳍和尾鳍下尾叶均带有紫红色,侧面和腹面主要为银白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湖沼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省。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100-200g。

  摘录《中华本草》

  枳实

  拼音:Zhǐ Shí

  英文名:FRUCTUS AURANTII IMMATURUS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枳实: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本品为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条片长达2.5cm,宽达1.2cm,圆片直径0.3~1.5cm。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色,中果皮部分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褐色瓤囊。

  麸炒枳实:取枳实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色变深。本品为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色较深,有的有焦斑。

  性味:苦、辛、酸,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3~9g。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刺果藤

  拼音: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

  别名:大胶藤。

  出处: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中或山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辛;性微湿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祛风湿,壮筋骨功能。用于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

  甲鱼烧鸡的做法

  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鸡肉味美不腻和甲鱼搭配正是天作之合,营养的佳品。

  营养价值:

  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碳水化合物

  食疗功效:

  健脾和胃、益气补虚

  适宜人群:

  适宜病后体虚、贫血、口干咽燥、消瘦乏力等患者食用

  禁忌人群:

  肝病、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孕妇及产后腹泻者不宜食用

  甲鱼烧鸡所需材料

  主要食材:甲鱼 ( 1只 )母鸡 ( 1只 )辅助佐料、姜 ( 5克 )葱 ( 8克 )熟猪油 ( 15克 )胡椒粉 ( 适量 )盐 ( 适量 )料酒 ( 适量 )水淀粉 ( 适量 )香油 ( 适量 )糖色 ( 适量 )

  甲鱼烧鸡的做法

  1、甲鱼、鸡肉处理干净切块;姜洗净切块;葱洗净切段。

  2、锅置火上,注水烧热,甲鱼、鸡肉汆水。

  3、起锅入熟猪油烧热,葱、姜炝锅,放几块煸炒,加胡椒粉、盐、料酒、糖色炒匀,下甲鱼炒熟,水淀粉勾芡即可。

  甲鱼烧鸡的功效与作用

  1、甲鱼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

  2、母鸡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

  3、甲鱼烧鸡具有滋阴凉血、健脾和胃、益气补虚、补肾健骨、散结消痞等作用。

  皮哨子

  拼音:Pí Shào Zi

  英文名:Seed of Delavay Soapberry

  别名:菩提珠。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川滇无患子的果实或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pindus delavayi(Franch.) Radlk.[Pancovia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果实,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600m处的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果皮含皮哨子甙(pyishiauosid)Ⅰb、Ⅱ、Ⅲa、Ⅳa、Ⅳb,皂甙(sapoin)A、C,无患于属皂甙(sapindoside)A、B,无患子皂甙(mukurozisaponin)X、Y1、Y2、E1、G,皮哨子皂甙(hishoushi-saponin)A、Ee。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解毒杀虫。主疝气疼痛;小儿疳积;乳蛾;痄腮;疥癞;黄水疮;蛔虫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炮熟食,3-7粒。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皮:治膀胱疝气疼痛。子壳:杀虫。

  2.《滇南本草图说》:治七疝肝气症,狐疝用茴香为使;水疝用陈皮为使;余者引用橘核为使;烧灰吹鼻,治诸虫入脑。

  摘录《中华本草》

  石莲子

  拼音:Shí Lián Zǐ

  别名: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nuciferaGaertn.老熟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h.

  采收和储藏:10月间当莲子成熟时,割下莲蓬,取出果实晒干,或干修整池塘时拾取落于淤泥中之莲实,洗净晒干即得。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广布于南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卵圆状椭圆形,两端略尖,长1.5-2cm,直径0.8-1.3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平滑,有白色霜粉,先端有圆孔状柱迹或有残留柱基,基部有果柄痕。质坚硬,不易破开,破开后内有1颗种子,卵形,种皮黄棕或红棕色,不易剥离,子叶2枚,淡黄白色,粉性,中心有一暗绿色的莲子心。气微,味微甘,胚芽苦。

  炮制:1.石莲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石莲肉《圣惠方》:"去壳,微炒"、"炒令黄。"《产育宝庆集》:"炒令熟。"《本事方》:"去心。"《普济方》:"捶碎和壳用"。现行,取净石莲子,砸开,去壳及心,取净肉。

  性味:甘;涩;微苦;寒

  归经:脾;胃;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开胃迸食;清心宁神;涩精止泄。主噤口痢;呕吐不食;心烦失眠;遗精;尿浊;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清湿热生用,清心宁神连心用。

  注意:虚寒久痢禁服。

  各家论述:《五杂俎》:"今赵州宁晋具有石莲子,皆埋土中,不知年代。居民掘土,往往得之。有娄斛者,其状如铁石,而肉芳香不枯,投水中即生莲叶。食之令人轻身延年,已泻痢诸疾。今医家不察,乃以番莲子代之,苦涩腥气,嚼之令人呕逆,岂能补益乎?"

  摘录《中华本草》

  韭菜花酱怎么吃 韭菜花酱的食用

  韭菜每年秋天也会开花结果,人们可以在韭菜开花之前采集它的新鲜花蕾,它的新鲜花蕾也是制作韭菜酱的重要原料。左边介绍的知识与...

  2020-12-13

  葡萄

  拼音:Pú Tɑo

  别名:索索葡萄、草龙珠、葡萄秧

  来源:葡萄科葡萄属植物葡萄Vitis vinifera L.,以果、根、藤入药。秋季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果:甘,平。

  功能主治:果:解表透疹,利尿,安胎。用于麻疹不透,小便不利,胎动不安。

  根、藤:祛风湿,利尿。用于风湿骨痛,水肿;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果、根、藤0.5~1.5两;外用鲜根适量,手法复位后,捣烂敷患处。

  备注:(1)玫瑰香葡萄秧:为玫瑰香葡萄每年利用修剪下来的藤、叶、梢作药用,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较好。同时对三叉神经的剧烈疼痛也有缓解作用。注射剂每毫升相当1克新鲜葡萄秧,每支2毫升,肌肉注射,每次注射1支,每日1次或遵医嘱,两周为一个疗程。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薄荷素油

  拼音:Bò He Sù Yóu

  别名:薄荷油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的新鲜茎和叶经水蒸气蒸馏,再冷冻,部分脱脑加工得到的挥发油。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有特殊清凉香气,味初辛、后凉。存放日久,色渐变深。本品与乙醇、氯仿或乙醚能任意混合。相对密度应为0.888~0.908(附录ⅦA)。旋亮度取本品,依法测定(附录ⅦE),旋亮度应为-17°至-24°。折光率应为1.456~1.466(附录ⅦF)。

  鉴别:取本品1 滴,加硫酸3~5 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应显橙红色,再加水1 滴,即变紫色。

  功能主治: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可用于皮肤或黏膜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及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02~0.2ml,一日0.06~0.6ml。外用适量。

  贮藏:遮光,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蕹菜

  拼音:Wènɡ Cài

  别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

  来源:旋花科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 [I. reptans (L.)Poir.],以全草及根入药。夏秋采,鲜用或分别晒干。

  性味: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用于食物中毒,黄藤、钩吻、砒霜、野菇中毒,小便不利,尿血,鼻衄,咳血;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鲜品2~4两水煎服。解救上述中毒时可用鲜根或鲜全草1~2斤绞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花

  拼音:Shí Huā

  别名:石衣、梅藓

  来源:地衣类梅花衣科梅花衣属植物藻纹梅花衣Parmelia saxatilis Ach.,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晒干,生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崩漏。用于膀胱湿热,黄疸,风湿腰痛,崩漏;外用治皮肤瘙痒,脚癣,小儿口疮,白癜风。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绣线菊

  拼音:Xiù Xiàn Jú

  别名:蚂蝗梢

  来源: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光叶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fortunei (Planch.)Rehd.,以根及嫩叶入药。全年采根,洗净晒干;嫩叶夏季采。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牙痛,肺热咳嗽;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1~2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绣线菊(细叶米筛花)Spiraea japonica L.,叶消肿解毒,去腐生肌。治慢性骨髓炎,用鲜叶捣烂或干叶研粉适量,加烧酒敷瘘管口,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3~4周。根亦可治头痛,用根配何首乌3~5钱,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雪茶

  拼音:Xuě Chá

  别名:地茶、太白茶(《陕西中草药》)。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地茶科植物雪茶的地衣体。积雪融化后采收,除去基部苔藓状物及杂草,晒干。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原形态:地衣体白色或灰白色,管状,单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稍弯曲,呈蛔虫状,高3~7厘米。被子器和粉子器侧生。

  生境分部:生于高寒山地。分布云南、四川、陕西等地。产云南、四川。

  性状:全体呈细长管状,单枝或有2~3分枝,白色,长3~7厘米,直径1~2毫米,粗者呈扁带状,基部有断痕,先端渐尖细,外表细致,略有皱纹凹点。断面中空。质稍柔软。气无,味苦似茶。以粗壮、色白、味苦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雪茶酸、鳞片酸、羊角衣酸,另含D-阿糖醇和甘露醇。

  性味:《四川中药志》:"淡微苦,凉,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渴,醒脑安神。治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高血压。

  ①《纲目拾遗》:"治胃气积痛,疗痢。"

  ②《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清热,解烦闷。"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醒脑。治口干舌燥,眼昏头闷,精神疲倦。"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渴,安神养心,明目。治心中烦热,虚劳骨蒸,肺炎咳嗽,癫痫狂躁,神经衰弱,目涩,中暑,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泡茶饮。

  复方:①治神经衰弱:太白茶、鹿衔草各三钱,羊角参二钱。黄酒为引,水煎服。

  ②治癫痫狂躁:大白茶、珠砂七各三钱,水煎服。须久服。

  ③治高血压:太白茶、羊角参、小晕鸡头各五钱,水煎服。(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白芷

  拼音:Bái Zhǐ

  英文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来源: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 var.formosana(B游山乐养法;对弈智养法;日光熙养法;气功意养法。oiss.)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3~9g。

  摘录《中国药典》

  鹅毛

  拼音:é Máo

  英文名:Goose feathers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本经逢原》:昔人治病风方中,取纯白鹅通身之毛,及嘴足之皮与肫肝内皮,同固济,煅灰存性,和风药用之,为风药之向导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鸭科动物家鹅的羽毛。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isson

  采收和储藏:宰鹅时拔取羽毛,晒干。

  原形态:家鹅,体长约60-80cm。嘴扁阔,前额有肉瘤,雄者膨大,黄色或黑褐色。颈长。体躯宽壮,龙骨长,胸部丰满。尾短。羽毛白色或灰色。脚大有蹼,黄色或黑褐色。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水性好,善在水中生活。群性强,性很勇敢,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常头向前下方伸,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听觉灵敏,鸣声宏大,又好相应和。以青草、蔬菜、种籽、糠麸等植物 性为食。

  资源分布:以华东、华南地区饲养较多。一般饲养于河湖近旁。

  化学成分:羽毛是上皮的变形,与其他动物的羽毛、毛、爪等成分相似,主要为角蛋白。因经常用尾脂腺液涂布,故附有油蜡状物质。参见鹅CUI条。

  性味:味咸;性凉

  归经:胆;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收湿敛疮。主痈肿疮毒;风癣疥癞;湿疹湿疮;噎膈;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研末,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开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痈毒: 鹅毛(煅灰)一两,明矾二两。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二钱,好酒下。 (《年希尧集验良方》)②治肿毒: 血管鹅毛一握,铜锅炒焦,腐皮包裹,酒吞下即内消。初起者效。(《救生苦海》)③诸肿毒痛甚,有脓即溃,无脓即消: 鹅毛(烧灰)一两,雄黄三钱,川乌、草乌各钱半。黄蜡熔化,入前药为丸。每服一钱,好酒送下。 (《纲目拾遗》)④治男妇溜脓肥疮,脓窠疮,蜡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疮湿痒: 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随病上下,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戒暴怒、房劳、炙BO、发毒之物。(《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⑤治瘰疬初起: 白鹅大者二只,取周身毛翎, 并口脚黄皮,新瓦焙焦为末,分作十服,每日食后服之。 (《养素园传信方》)⑥治噎食病: 白鹅尾毛烧灰,米汤每服一钱。(《纲目》)⑦治大麻风: 苦参一斤,鹅毛半斤(煅存性)。为末,陈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一日二次。(《赤水玄珠》参毛丸)⑧治喉蝶癣: 鹅毛灰三分,儿茶二钱,牛黄三厘,雄黄一钱, 人中白一钱半(煅存性)。如吃深,加珍珠(煅存性)一分。为末。先将生桐油探刷一番,后用药吹入,加胆矾更妙。 (《养素园传信方》)⑨治艾火带,乃灸火所伤,烂痛不可忍: 雉鸡毛、鹅毛。烧灰敷之效。 (《同寿录》)⑩治误吞铜钱及钩绳: 鹅毛一钱(烧灰),磁石(皂子大,煅),象牙一钱(烧存性)。为末。每服半钱,新汲水下。(《小儿医方妙选》通气散)

  各家论述:1.《别录》:主射工水毒。

  2.《唐本草》:鹅毛主小儿惊痫痢('痢'《政和本草》引作'极')者;毛灰主噎。

  摘录:《中华本草》

  穿地龙

  拼音:Chuān Dì Lónɡ

  别名:穿山龙[云南]、龙骨七

  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蜀葵叶薯蓣Dioscorea althaeoides R. Knuth,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集,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用于风湿麻木,跌打损伤,积食饱胀,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或泡酒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胜红蓟别称绪丝花、猫脚花、绿升麻等,为菊科胜红蓟属植物藿香蓟的全草或叶及嫩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对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外伤出血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胜红蓟的功效与作用吧!

  胜红蓟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肺、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疽疮疖,外伤出血。

  胜红蓟的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消痈,逐瘀,解毒,杀虫。治鱼口便毒,筋骨扭伤肿痛,喉蛾。

  2、《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咽喉,为喉科专药。治一切咽喉证状,痈疽肿毒。

  3、《广东中药》Ⅱ:治子宫脱垂,子宫肿瘤。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外伤出血,疮疖,湿疹。

  胜红蓟的药用选方

  1、治喉症:胜红蓟鲜叶一至二两。洗净,绞汁。调冰糖服,日服三次。或取鲜叶晒干,研为末,作吹喉散。

  2、治痈疽肿毒:胜红蓟全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3、治鱼口便毒:胜红蓟鲜叶四两,茶饼五钱。共捣烂,加热温敷。

  4、治筋伤骨扭肿痛:干胜红蓟全草一握,放在炉火中烧烟熏之。

  5、治感冒发热:白花草二两。水煎服。

  6、治外伤出血:白花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7、治疮疖成脓未溃:白花草、黄糖少许。捣敷患处。

  8、治崩漏,鹅口疮,疔疮红肿:胜红蓟三至五钱。水煎服。

  9、治疟疾,感冒:广马草干品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日服二次。

  10、治风湿疼痛,骨折(复位固定后):鲜广马草捣烂敷于患处。

  马先蒿

  拼音:Mǎ Xiān Hāo

  别名:广布马先蒿

  来源: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华马先蒿Pedicularis oederi Vahl var. sinensis (Maxim.)Hurus.,以根入药。春秋采挖,除净泥土,晒干。

  正种藏新马先蒿Pedicularis oederi Vahl,分布于西藏、新疆。根亦供药用。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杀虫。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外用治疥疮。

  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Mǎ Lìn Zǐ

  【英文名】Chinese Iris Seed, Seed of Chinese Small Iris

  【别名】蠡实、荔实、马楝子、马莲子、马帚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血定痛。主黄疸;淋浊;小便不利;肠痈;虫积;虐疾;风湿痛;喉痹;牙痛;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疮肿;瘰疬;疝气;痔疮;烫伤;蛇伤

  水百合

  拼音:Shuǐ Bǎi Hé

  英文名:Bulb of Chinese Cardiocrinum

  别名:八仙贺寿草、山丹草、山丹、荞麦叶贝母、心叶百合、大叶百合、洋兜铃、山芋艿、苦百合、喇叭、菠萝头、百合。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大百合及大百合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 Stearn[Lilium cathayanum Wil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荞麦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鳞茎卵形,鳞片肥厚,白色。茎直立,中空,光滑。基生叶2-3片,大型,具长柄,肥厚,叶片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两耳圆钝;茎生叶互生,有柄。花3-5朵,顶生,总状排列,侧向开放;花大型,绿白色;花被片6,呈漏斗状;雄蕊6,比花被短;子房圆筒状,3室,柱头3裂,蒴果短圆形,棕黄色。种子扁平,阔肾形,具膜质狭翅。花期5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050m的较阴湿的山谷中水沟旁或树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性状:性状鉴别 荞麦叶大百合 鳞茎由数片基生叶膨大的叶柄基部组成,尚有植株四侧形成的小鳞茎。小鳞茎无鳞茎瓣,外皮纤维质。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感冒;肺热咳嗽;咯血;鼻渊;聍耳;乳痈;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烂绞汁,滴鼻、耳;或捣敷。

  各家论述:1.《峨嵋药植》:退热,发汗。

  2.《贵州民间药物》:消肿,去毒。

  摘录《中华本草》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