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山橙

  拼音:Shān Chénɡ

  别名冬荣子、屈头鸡、山大哥、头要常凉,脚要常热,身要常动,心要常静。猢狲果、猴子果、铜锣锤、马骝藤、马骝橙藤、犸镏果、檎那

  出处: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山橙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odinus suaveolens Champ.ex.Benth.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攀援木质藤本,长达10m。全株具乳汁;除花序被稀疏柔毛外,其余均无毛;小枝褐色。叶对生,叶柄长约8mm;叶片近革质,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9.5cm,宽1.8-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尖或圆形,叶面深绿色而有光泽。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蕾先端圆形或钝;花萼裂片5,卵圆形,被微毛;花冠白色,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4cm,裂片5,基部稍狭,向一边扩大而成镰刀状或斧形,具双齿,向左覆盖,裂片比花冠简短或等长;副花冠成5裂片伸出花冠简喉部之外,钟状或筒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浆果圆球形,成熟时橙黄色或橙红色。种子多数,犬齿状或两侧扁平,干时棕褐色。花期5-11月,果期8月至翌年1月。

山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谷、攀援树木或石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直径3.5-8cm,外表橙红色,可见深棕色斑纹,有光泽,基部常有宿萼。果皮坚韧,果肉干缩呈海绵状,白色与淡棕色相杂,剖开可见2室,有多数种子嵌入果肉内。种子扁圆形,长约5mm,棕褐色至黑褐色,表面密布斜细孔;种仁黄色,富油性。气微香,味苦。

  以个大完整、色橙红者为佳。

  性味:苦;微甘;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行气;消积;杀虫。主胃气痛;膈症胸满;小儿疳积;疝气瘰疬;皮肤热毒;湿癣疥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本草求原》:滋阴,消热积气痛,功同罗汉果。其壳,洗皮肤血热毒,搽湿癣疥癞。2.《植物名实图考》:治膈症,煎其皮作饮服之。3.《岭南采药录》:理小肠疝气,以之和猪精肉煎汤服。4.《广东中药》:行气,止痛。治胃气痛,胸膈饱胀,淋巴结核。

  摘录:《中华本草》

  华凤仙

  拼音:Huá Fènɡ Xiān

  别名:水指甲花、象鼻花

  出处:《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华凤仙的茎、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节上有2至多枚托叶状的刺毛。叶对生,线形或线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2~10厘米,宽0.5~1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浑圆或近心形,边缘有疏离的小硬尖刺;叶柄极短或无柄。花粉红色或白色,腋生,单生或数个聚生,径约1~2厘米;花梗长;外面的萼片延伸成细尾状,并内弯成钩形;旗瓣圆形,渐尖,翼瓣半边倒卵形,基部一侧有耳。蒴果椭圆形,中部膨大。花期夏季。

山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境分部:生于潮湿地或水边、田边。分布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性味:味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拔脓。

  注意:孕妇慎服。

  复方:①治肺结核:华凤仙鲜草一至二两。同瘦猪肉或猪骨炖服。

  ②治蛇头指疮,痈疮肿毒:华风仙鲜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榆蘑

  拼音:Yú Mó

  出处:《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侧耳科植物金顶蘑的子实体。7~9月采收子实体,去尽泥杂,晒干。

  原形态:子实体丛生。菌盖佛手黄至草黄色,光滑,漏斗形,宽3~10厘米;菌肉白色,肉质,具香味;柄偏生,白色,长2~10厘米,粗0.5~1.5厘米,往往基部相连;菌褶白色,稍密,延生,不分叉,狭窄至稍宽。孢于无色,光滑。

  生境分部:生于榆、栎等阔叶树的倒木或树干上。分布吉林、河北等地。

  功能主治:滋补强壮。治虚弱萎症。

  复方:①治萎症(肌萎);榆蘑一斤,用黄酒泡九天,九蒸九晒后,焙成黄色研末,每服一钱。再用榛蘑一两,以黄酒和水煎,煎好后,榛蘑与水共同与前药服下,每天一次,连服十天。

  ②治痢疾:榆蘑一两半。焙干,研细末,日服二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

  梅花刺果

  拼音:Méi Huā Cì Guǒ

  英文名:Fruit of Himalayan Prinsepia

  别名:打油果、打枪果、炮筒果、牛奶锤、狗奶子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nsepia utilis Royl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果实,晒干。

  原形态:扁核木 常绿或落叶灌木,高1-5m。老枝粗壮,灰绿色;小枝被黄褐色短柔毛,常为粗刺状,枝刺长达3.5cm,刺上生叶,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5mm;叶片卵形至狭长椭圆形,长3.5-9cm,宽1.5-3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或全缘,花两性;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筒杯状,上部5裂,裂片半圆形或宽卵形,边缘有齿;花瓣5,白色,基部有短爪;雄蕊多数,2-3轮着生于花盘上;心皮1,子房上位。核果长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1.5cm,暗紫红色,有粉霜,宿萼反折,核平滑,紫红色。花期4-5月。果期8-9月。

山橙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560m的山坡溪边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台湾、贵州、四川、台湾、西藏等地。

  性味:苦、酸;凉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明目退翳,解毒。主食积不化,目翳多泪,疮毒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复方:治目翳多泪: 梅花刺果一两。煎水服。(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中华本草》

  水胡满

  拼音:Shuǐ Hú Mǎn

  英文名:Leaf and twig of Unarmed Glorybower

  别名:虎狼草、臭苦蓢、缸瓦箖、苦郎树、假茉莉、见水生

  出处:出自《生草药怀备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苦郎树的嫩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on inerme (L.) Gaertn.(Volkameria inermi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切成段,长短不一,嫩茎灰黄色灰棕色,被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完整者展平后卵形或椭圆形,长4-8cm,宽2-3cm,先端钝,基部队楔形,全缘,两面秃净,叶背面脉纹明显,羽状脉,细脉网状,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叶柄长约1cm。气微香味苦。

  化学成分:水胡满叶含3-表叉枝莸素(3-epicaryopt-in),4′-甲基高山黄芩素(4′-methylscutellarein),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总状土木香醌(royleanone),柳穿鱼素(pec-tolinarigenin),总状土木香醌(royleanone),去氢总状土木香醌(dehydroroyleanone),α-香树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白桦脂醇(betulin),海州常山二萜酸(clerodermic acid),无羁萜(friedelin),芹菜素(apigenin),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刺槐素(acacetin),(24S)-乙基-5,22,25-胆甾三烯-3β-醇[(24S)-ethylcholesta-5,22,25-triene-3β-ol],4α,24,24-三甲基-5α-胆甾-7,25-二烯-3β-醇(4α,24,24-trimethyl-5α-cholesta-7,25-dien-3β-ol)。还含有微量元素钴、锰、钼、铜、锌等。种子含新木脂体(neolignans)。

  药理作用:叶的乙醇提取物及苦味成分对妊娠大鼠子宫呈兴奋作用,能升高麻醉狗的血压,并增加肠管运动。水提取液亦有兴奋离体大鼠子宫的作用,对麻醉狗有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对肠管运动,小量兴奋,大量则抑制。从该植物分离出的甾醇,没有雌激素、雄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性味:苦;辛;寒;有毒

  归经:心;肾;肝经

  功能主治:去瘀止血;爆湿杀虫。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内伤吐血;外伤出血;疮癣疥癞;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捣敷或研末撒撒。内服:适量,捣汁饮。

  注意:有毒,不宜内服。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洗zi癞,热毒。

  2.《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能消肿,去瘀生新。

  3.《中国药植志》:治疟疾。

  摘录:《中华本草》

  铅霜

  拼音:Qiān Shuānɡ

  别名:铅白霜(《本草图经》)。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醋酸铅。

  制法:将醋酸置磁皿中,投入氧化铅,搅匀,加微温溶解后,乘温过滤,放冷,即析出醋酸铅结晶。然后置于漏斗上,滴去液分,再布于纸上,在常温中干燥之。如欲精制,可将此粗制品溶于同容量的沸汤中,加稀醋酸少许,乘温过滤,放冷结晶,即得纯净的铅霜。

  ①《本草图经》:"其法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

  ②《纲目》:"以铅打成钱,穿成串,瓦盆盛生醋,以串横盆中,离醋3寸,仍以瓦盆覆之,置阴处,候生霜刷下,仍合住。"

  性状: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的结晶块。金属光泽。在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易溶于水,稍能溶于酒精,难溶于醚。其水溶液有甜味,性极毒,加三氯化铁液,生白色氯化铅沉淀,上层清液生赤色之醋酸铁。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醋酸铅。按:《本草图经》所载铅霜,其原料除铅和醋外,尚杂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气不生病,无毒不生疮。水银少量,故其制品之成分,除醋酸铅外,可能还含有微量的汞。

  性味:甘酸,寒,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甘酸,冷,无毒。"

  功能主治:坠痰,镇惊,止衄,敛疮。治惊痫,热痰,鼻衄,喉痹,牙疳,口疮,溃疡。

  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惊悸,解酒毒,疗胸膈烦闷,中风痰实,止渴。"

  ②《本草图经》:"治风痰及婴孺惊滞。"

  ③《本草衍义》:"治上膈热涎塞。"

  ④《纲目》:"治吐逆,镇惊去怯,黑须发。"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5厘;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为溶液外涂。

  注意:脾胃虚弱及外感风寒之痰嗽均忌服。内服过量,能引起铅中毒。

  《本草经疏》:"胃弱脾虚肠滑者不宜用。风寒咳嗽多痰者并忌之。"

  复方:①治小儿惊热,镇心神:铅霜半两(细研),人参半两(去芦头),茯神半两,朱砂半两(研细、水飞过),麝香一分(细研)。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下五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圣惠方》铅霜丸)

  ②治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研匀。每服一字,竹沥调下。(《圣济总录》)

  ③治诸痫潮发,牙关紧急,口噤不开,不能进药:蟾酥一小片,铅白霜一字。上研令极细,用乌梅肉蘸药,于两口角揩擦良久乃开,以进别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开关散)

  ④治鼻衄不止:铅白霜末.新汲水(调)服一字。(《十全博救方》)

  ⑤治喉痹:铅白霜,甘草各半两,青黛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末,醋和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咽津,痰出。(《圣济总录》比金丸)

  ⑥治咽喉肿痛,清凉咽膈:铅白霜、南硼砂、柿霜、糖霜。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咽下,食后。(《杨氏家藏方》铅霜散)

  ⑦治大小人口疮,牙齿腐蚀,气臭出血者:铅白霜二钱,铜绿二钱,白矾-大块。上为末。以翎羽扫上疮,以温浆水漱之。(《宣明论方》)

  ⑧治口舌疮:铅霜一分,龙脑半钱,滑石一分。上药细研为散。每用少许,贴疮上,有涎即吐却。(《圣惠方》铅霜散)

  ⑨治堕肠、翻花、鼠奶等痔,热痛不可忍,或已成疮者:铅白霜、白片脑各半字。用好酒少许,研成膏子涂之。(《婴童百问》胜雪膏)

  ⑩治小儿身上有赤,或瘀肿,或如火丹,烦渴,浑身赤引壮热:铅霜半两,绿豆粉半两。上药细研为散,以芸薹菜汁调涂之。(《圣惠方》铅霜散)

  ⑾治三消渴疾:铅霜、茜根、消石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水调下。(《圣济总录》消石散)

  ⑿治室女月水滞涩,心烦恍惚者:铅白霜半两。细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温地黄汁一合调下;如无地黄汁,用生干地黄煎汤下。(《圣济总录》铅霜散)

  各家论述:①《纲目》:"铅霜,其坠痰、去热、定惊、止泻,盖有奇效,但非久服常用之物尔;病在上焦者,宜此清镇。"

  ②《本草经疏》:"铅霜味甘酸,气大寒,无毒,凡中风惊,未有不因痰热所生,胸膈烦闷多渴,亦火热炎灼所致,甘寒能除热生津,则痰结消,惊悸平,风自愈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鹿骨

  拼音:Lù Gǔ

  出处:《别录》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骨骼。

  性味:《药性论》;"味甘,微热,无毒。"

  功能主治:补虚羸,强筋骨。

  ①《别录》:"安胎,下气。"

  ②《千金·食治》:"主内虚,续绝伤,补骨,可作酒。"

  ③《唐本草》:"主虚劳,可为酒。主风虚,补骨髓。"

  ④《纲目》:"烧灰水服,主小儿洞注下痢。"

  ⑤《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烧存性为末。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①补益虚羸:鹿骨一具,枸杞根二升。各以水一斗,煎汁五升,和匀,共煎五升。日二服。(《千金方》鹿骨煎)

  ②生肌收口:鹿胫骨,湿纸包固,灰火煨之,以黄脆可研为度。若焦黑色者为过性,勿用。掺大毒,生肌甚速。(《救生苦海》斑龙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麦麸草

  拼音:Mài Fū Cǎo

  别名:红锦麻、野线麻、红线麻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细野麻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hmeria gracilis C. H. Wrigh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60-90cm。全株疏生短伏毛,常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8cm;叶片草质,宽卵形,长2-10cm,宽1.5-7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疏生短糙伏毛;雌雄异株或同株;花序腋生,长达20cm;花序轴疏生白色短毛;雄花花被4裂,雄蕊4;雌花簇球形;直径约2mm,先端有3-4齿裂。瘦果小,倒卵形或菱状倒卵形,长0.5-1mm,上部疏生短毛,宿存柱头丝形。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600m的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茎有分枝,表面有短伏毛。叶对生。叶多皱缩,展平后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2-10cm,宽1.5-7cm,先端尾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有短粗毛;叶柄长1-8cm。果实倒卵形,上部有少量短毛。宿存柱头丝状。气微,味涩;微苦。

  性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止痒;解毒利温。主皮肤瘙痒;湿毒疮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除风止痒,利湿。治皮肤发痒,湿毒。

  摘录:《中华本草》

  桂枝

  拼音:Guì Zhī

  英文名:RAMULUS CINNAMOMI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鉴别:(1)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嫩枝可见单细胞非腺毛。木栓细胞 3~5 列,最内1 列细胞外壁增厚。皮层有油细胞及石细胞散在。中柱鞘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并伴有纤维束。韧皮部有分泌细胞及纤维散在。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 1~2 列细胞,含棕色物;导管单个散列或2 至数个相聚;木纤维壁较薄,与木薄壁细胞不易区别。髓部细胞壁略厚,木化。射线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1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本品为类圆形、椭圆形的片或不规则形的段。皮部红棕色,表面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桂枝辛温,善祛风寒,能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不论有汗、无汗都可应用。如风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黄同用,有相须作用,可促使发汗;如风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药等,有协调营卫的作用。桂枝能温通经脉,对寒湿性风湿痹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风等同;对气血寒滞所引起的经闭、痛经等症,常配合当归、芍药、桃仁等同用。桂枝性温,善通阳气,能化阴寒,对阴寒遏阻阳气,津液不能输布,因而水湿停滞形成痰饮的病症,常与茯苓、白朮等配伍应用:如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阳化气,助利水药以通利小便,常配合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1)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熙,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症,风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发汗的作用;而治风寒表症、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协调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

  马苋菜

  英文名:HERBA PORTULACAE

  来源: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根及杂质,洗净,略蒸或烫后晒干。

  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常结成团。茎圆柱形,长可达30cm,直径0.1~0.2cm,表面黄褐色,有明显纵沟纹。叶对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叶片倒卵形,长1~2.5cm,宽0.5~1.5cm;绿褐色,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小,3~5朵生于枝端,花瓣5,黄色。蒴果圆锥形,长约5mm,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盐酸乙醇溶液(1→20)15ml,加热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2ml,加3%碳酸钠溶液1ml,置水浴中加热3分钟后,在冰水中冷却,加活性炭少量,搅拌,滤过,滤液加新制的重氮对硝基苯胺试液2滴,显红色。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酸,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热毒血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紫贝

  拼音:Zǐ Bèi

  英文名:Cowrie shell

  别名:文贝、砑螺、紫贝子、南蛇牙齿、狗支螺、紫贝齿、紫贝止、贝齿、海巴

  出处:出自《唐本草》;《唐本草》:紫贝,形似贝,圆,大二、三寸。出东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

  来源:药材基源:为宝贝科动物阿文绶贝、山猫眼宝贝、虎斑宝贝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uritia arabica(Linnaeus)2.Cypraea lymx(Linnaeus)3.Cypraea tigr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每年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贮存。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低潮区岩石块的下面或珊瑚礁的洞穴内,喜昼伏夜出、雌雄异体,产卵期在海南岛为4-6月。

  2.生态同前。

  3.生活于低潮线下一至数米深的岩礁海底,退潮后陷藏于珊瑚基部或珊瑚礁洞穴内,都昼含伏夜出黄昏后出来觅食时,外套膜展开后将贝壳完全包住,其上伸出许多触手,非常漂亮。产卵期在西沙群岛为3-4月。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资源分布:1. 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南沙群岛。

  2.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3.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化学成分:1.阿文绶贝,贝壳主含碳酸钙约90%以上;另含镁(0.19%)、铁(0.12%)、磷酸根(0.04%)、硅酸根(0.44%)、硫酸根(0.22% )、氯(0.06%)等离子,以及有机质0.47%。

  2.山猫眼宝贝,同“阿文绶贝”。

  炮制:1.紫贝《本草求真》:“生研末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碾碎。

  2.煅紫贝《千鑫要方》:“炭上熟烧为末。”《本草衍义》:“烧存性。”《医学入门·本草》:“入药酒洗火煅,细研水飞用。”《审视瑶函》:“火煅水淬,干,研。”现行,取净紫贝,置适宜的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粉或打碎。

  3.盐紫贝,取净紫贝置瓦罐内,在火上煅红取出,用盐水拌匀研细。每紫贝100kg,用盐1.6kg,水适量。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肝;心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平肝明。主小儿高热抽搐;头晕目眩;惊悸心烦;失眠多梦;目赤肿痛;热毒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水飞点眼。

  复方:治小儿痘疹入眼: 紫贝一个(生用)为末,用羊子肝批开,掺药末一钱,线缠,米泔煮熟,入小瓶内盛,乘热熏,候冷取出,星月下露一宿,来早空心服。 (《婴童百问》紫贝散)

  各家论述:1.《唐本草》:明目,去热毒。

  2.《纲目》:治小儿痰疹目翳。

  3.《饮片新参》: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

  摘录:《中华本草》

  神黄豆

  拼音:Shén Huánɡ Dòu

  英文名:Seed of Jointwood Senna

  别名:缅豆、回回豆、青花豆、真宁豆、雄黄豆、腊肠豆、排钱豆

  出处:出自《本经逢原》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神黄豆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agnis(de Wit)Brenan[C.javanica L.var.agnes de Wit;C.javanica L.var.indo-chinensis Gagnep.]

  采收和储藏:8-10月采摘成熟果实,炒后备用。

  原形态:神黄豆 乔木,高10-30m。叶互生,羽状复叶,长25-40cm;叶柄和叶轴上无腺体;小叶6-10对,叶柄长3-6cm;小叶对生或近对生,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8cm,宽2.5-3.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稍不对称,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带灰白色,两面被疏柔毛;小叶具短柄。伞房状总状花序,腋生,长10-15cm;苞片宽披针形,长5-8mm,外面被微柔毛;花梗长5-6mm;萼片5,宽披针形,长8-10mm,外面微被柔毛;花瓣淡红色,5片,长3-4.5cm,宽1.4-2cm;雄蕊10,不等长,其中3枚雄蕊花丝中部膨大,花药椭圆形;雌蕊细长,被柔毛,柱头盾状。荚果圆柱形,长30-50cm,宽约2cm,有环节。种子多数,具横隔膜。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荚果长圆柱形,长达60cm,直径1.5-2cm。一端可见果柄,长约1.4cm,表面黑褐色,有明显的节,内藏多数种子。嫩者内果皮发油黑色,种子不饱满,不能分节剥成单粒。成熟者;内果皮灰绿色,种子饱满,可以分节剥成单粒。每单粒扁圆柱形似象棋,约厚0.6-0.7cm,径约1.2-1.8cm,上下两面膜质,中央有一弧形紫斑,摇之可发响声。种子扁卵圆形,长约1cm,宽约0.8cm,表面红棕色,有光泽,种脐明显。质坚硬。气微、味苦。以成熟饱满,摇之有声者为佳;不响者为次。

  化学成分:种子含固定油(Fixed oil) 、半乳糖配甘露聚糖。花含节果决明甙(Nodososide)、节果决明醇乙酸酯(Nodolidate)、节果决明内酯甙(Azralidoside)、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廿二酸、廿四酸、油酸、亚油酸、廿六醇、γ-谷甾酵和它的α-葡萄糖甙等。

  炮制:剥去果壳,取种子,晒干。《纲目拾遗》:用筒瓦火焙,去其黑壳,碾末。

  性味:苦;凉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主麻疹,水痘,感冒,胃痛,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6-9g;或研末。

  复方:①治痘自胸以上自脐以下俱有,而中间一截全无者,名两头痘,此气血不能贯通于上下,而腰脐之间恐为寒毒凝滞也,劳不急治,七日之后,必变灰白之症矣。见点时,急用:生芪、当归、赤芍、桔梗、防风、荆芥、厚朴、续断、白芷、山查、木通、神黄豆三十粒。服此中间方有痘,乃可无虞。(《种痘新书》)②治痘将发未发时:神黄豆连壳焙炒燥,用豆,研细,水服。(《灵秘丹药笺》)③治痘将出时:用神黄豆,按一岁一粒,剥去外壳并内皮;将瓦焙熟一半,留生一半,芫荽汤调服。毒重者稀,毒轻者更稀,十余岁者亦不过七粒。倘未出痘者,亦如法以水调服之,竟不出痘。(《纲目拾遗》宝笈方)

  临床应用:治痘将出时,亦可用治麻疹诱发不畅,皮疹搔痒等。

  摘录:《中华本草》

  小被单草

  拼音:Xiǎo Bèi Dān Cǎo

  别名:太极草、狗夺子(《滇南本草》),水筋骨、高果果鸟、称筋散(《云南中草药》),小九股牛、大被单草、大鹅肠菜(《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狗筋蔓(《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毛。茎多分枝,上升或伏卧,长1~2米。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全缘;具短柄。花两性,2~3朵聚生或单生于分枝的叉上,微下垂;萼阔钟形,5齿裂,10脉;花瓣5,白色,先端凹下,翅的基部有鳞片2;雄蕊10;花盘延伸成短柄;子房。上位1室,基部有隔膜3;胚珠多数:花柱3。果实浆果状,球形,成热后黑色,最后不规则的开裂。种子肾形,有光泽。花期夏、秋。

  本植物的根(白牛膝)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森林灌丛间、湿地或河边等处。分布我国西南,台湾及东北。

  性味:《云南中草药》:"甘淡,温。"

  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祛瘀止痛。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2~5钱。外用:鲜草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榛子

  拼音:Zhēn Zi

  别名:棰子(《本草求原》),平榛(《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山反栗(《中国树木分类学》)。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榛的种仁。果实成熟后极易脱落,应及时采摘,晒干后除去总苞及果壳。

  原形态:榛(《诗经》)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长5~13厘米,宽4~7厘米,先端近截形而有锐尖头,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1~2厘米,密生细毛;托叶小,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先叶开放;雄花成菜荑花序,圆柱形,长5~10厘米,每苞有副苞2个,苞有细毛,先端尖,鲜紫褐色,雄蕊8,药黄色;雌花2~6个簇生枝端,开花时包在鳞芽内,仅有花柱外露,花柱2个,红色。小坚果近球形,径约0.7~1.5厘米,淡褐色,总苞叶状或钟状,由(1~)2个苞片形成,边缘浅裂,裂片几全缘,有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本品变种川榛的种仁同等入药,川樟的主要特征为叶先端不若正种那样平截,有时圆,从中生出或长或短的渐尖,上面有短柔毛,下面无毛或近无毛;总苞裂片常有齿牙。产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生境分部:生山地阴坡丛林间。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质16.2~18%,脂肪50.6~77%,灰分3.5%。果实含淀粉15%。叶含鞣质5.95~14.58%。

  性味:甘,平。

  ①《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能主治:调中,开胃,明目。

  ①崔禹锡《食经》:"食之明目,去三虫。"

  ②《日华子本草》:"肥白人,止饥,调中,开胃。"

  ③《开宝本草》:,"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

  复方:治病后体虚,食少疲乏:榛子二两,山药一两,党参四钱,陈皮三钱。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芋叶

  拼音:Yù Yè

  英文名:Leaf of Dasheen

  别名:芋荷、芋苗、青皮叶、独皮叶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植物芽的叶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采收和储藏:7-8月采心,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芋,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长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郑,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期期2-8月。

  生境分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叶含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主要是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少量α-胡萝卜素,还含脂类成分,有单半乳糖基二甘油酯(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二半乳糖基二甘油酯(digalactosyl diglycericd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还含亚麻酸(linol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叶柄含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加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性味:味辛;甘;性平

  归经:肺;心;脾经

  功能主治:止泻;敛汗;消肿;解毒。主泄泻;自汗;盗汗;痈疽肿毒;黄水疮;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捣敷。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

  2.《纲目》:汁,涂蜘蛛伤。

  3.《医林纂要》:敛自汗、盗汗。

  4.《本草求真》:治痘疮溃烂成疮。

  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樟树叶

  拼音:Zhānɡ Shù Yè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叶片,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性味:《陆川本草》:"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杀虫。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疥癣。

  ①《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疥癣。"

  ②《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③《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③治脚上生疮,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周益生家宝方》)

  ④治阴疽: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

  ⑤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④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羽叶丁香

  拼音:Yǔ Yè Dīnɡ Xiānɡ

  别名:山沉香

  出处:出自《宁夏中草药手册》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羽叶丁香的根或枝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ringa pinnatifolia Hemsl.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挖,以秋末为好。挖取树根,险净外皮,晒干。夏、秋季采枝条.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4m。树皮呈片状剥裂。小枝常呈四棱形,无毛,疏生皮孔。叶为羽状复叶,长2-8cm,宽1.5-5cm;叶柄长0.5-1.5cm;具小叶7-11枚;叶轴有时具狭翅;叶片先端锐尖至渐尖或钝,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常歪斜,叶缘具纤细睫毛,无小叶柄。花两性;圆锥花序由侧芽抽出,稍下垂,长2-6.5cm,宽2-5cm;花梗长2-5mm;花萼钟状,长约2.5mm,萼齿三角形,先端锐尖、渐尖或钝;花冠白色、淡红色,略带淡紫色,长1-1.6cm,花冠管略呈漏斗状,长0.8-1.2cm,裂片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先端锐尖或圆钝,不呈或略呈兜状;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1.5mm,着生于花冠管喉部以至距喉部达4mm处。蒴果长圆形,长1-1.3cm,先端凸尖或渐尖。种子扁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

  性味:辛;性微温

  归经:胃;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降气;暖肾。主脘腹冷痛;寒喘;子宫下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或研末。外用:适量,烧灰调涂;或烧烟熏。

  摘录:《中华本草》

  水蛇皮

  拼音:Shuǐ Shé Pí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游蛇科动物水赤链游蛇的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

  采收和储藏:杀水蛇时,剥取皮,烘干。

  原形态:水赤链游蛇,体全长62-72cm。背面灰褐色,体侧有二鳞宽、五鳞高的黑色横斑,各黑斑间相隔2-3鳞;这些黑斑向下延伸至腹鳞中间而上,呈左右交互排列。两黑斑间之间隙呈美丽的橙黄色。痕前鳞1,眼后鳞3,偶或4-6;上唇鳞绝大多数为9,多为4-1-4式。体鳞17-19行,肛前偶有16行者,鳞片起棱。腹鳞135-161;尾下鳞39-78。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喜在山涧附近田野及平原田野池沼中生活。多以鳝鱼、泥鳅等为食,也吃蛙类蝌蚪。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甘;平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解疮毒。主小儿内疽脓血不止;蛇头疔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包敷;或烧灰油调敷。

  各家论述:《纲目》:烧灰油调,敷小儿骨疽脓血不止。又治手指天蛇毒疮。

  摘录:《中华本草》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