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诺奖得主Dybvig在西财工作11年,去年因考核不达标被解聘

202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之一Dybvig,曾经在成都生活了14年,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成都姑娘,在西南财经大学担任金融研究院院士长达10年,专任教授。2021年因为西财双考核指标不如意,再加上学校资金偏紧,就解约了。老天跟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1年默默无闻的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居然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你说西财是否尴尬。

根据知情人说,Dybvig去年还是有意留在西财继续工作的,但是西财出于多方面考虑没有续聘Dybvig,双方就这样分手了。至于分手具体原因,钱肯定是一个因素,还有就是Dybvig的研究方向,在国内没有得到认可,特别是学校的认可,可能导致部分考核不达标。历史与西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西财成为全网笑柄了。

对于Dybvig离开西财一年后就获得了诺奖,网络上看笑话的肯定是最多的,当然也有理性思考的声音。Dybvig经济学理论,肯定不是最近一年形成的,已经在西财担任了10年的院长,他的经济学理论身边人都应该非常了解,但是了解不能代表理解了,就这样一位经济学大才被西财放弃了,只能说西财缺少一位识人的伯乐,做事有点急功近利了。不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问题,只是在一味的最后成绩,就此失去了挂诺奖头像的机会。

西财与Dybvig的解约,其实给国内的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一位网友说他在西财听过Dybvig的科,基本教的纯理论经济学知识,没有什么实用性价值。其实他说的话就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更大缺陷,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思维明显,不光是社会中,我们的高校也是如此。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制造产品,实际上科技创新最的状态是理论创新,研发产品只是创新的终端。

做理论创新是最枯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支持,当然还要的天赋,最后在运气的带领下,让你成为了幸运儿。这就是为什么诺奖一般都是授予基础理论原创的科研人员,工科科学家很难获得获奖的主要原因。

最后结语

Dybvig在西财生活与工作了11年,最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被解约了,只能说明国内确实没有伯乐,大才就在你身边,你发现不了,只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建设学校。说明国内对基础理论研究这块的重视还是停留在嘴上,实际还是想要政绩,间接说明国内的经济学研究情况很糟糕,谁都可以说几句,其实都是假把式,真把式反而没有人待见!

国内要想培养出的人才,Dybvig就是很好的例子,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要站在学术的角度看问题,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积淀,重压之下是做不出基础原创成果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不光要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普世的胸怀。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