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发现野生稻,赶紧保护好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近日,有消息称在南宁市上林县白圩镇的一片沼泽地中发现了连片的野生稻。记者来到现场看到,眼前这片野生稻与杂草共生,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将它们分辨出来。上林县白圩镇农林水利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覃布固告诉记者,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一直非常关注本地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一次经过这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有了惊喜的发现。经过相关部门、专家的鉴定,这是一片普通野生稻种群。(据10月19日南宁广播电视台)

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据报道,上林县这片34亩野生稻属于普通野生稻。目前,相关部门正在采取相关措施,以全力保护好这一宝贵的种质资源。

很多人可能很奇怪,现在种植的稻种都经过人工改良,产量高、抗病害,而且品种也不少,为什么野生稻被称为“植物大熊猫”,还要加以严格的保护呢?

这得从袁隆平院士说起。大家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研究之路,却非常坎坷和崎岖,可以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1961年到1971年,这十年间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不到带有相关基因的合适植株。1971年11月23日,他的两位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一处隐秘的野生稻丛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并命名为“野败”。然后,他们组织全国的专家一起攻克“野败”的基因密码,从而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所以,谁会想到,杂交水稻的成败,竟然可能系于一株野生稻呢?公开资料显示,野生稻目前资源很少,分布范围很狭窄。但另一方面,野生稻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杂交育种中最为重要的材料。

所以,当地表示,“我们准备把这30多亩地全部性地保护起来,用铁丝围栏围起来,还有包括装摄像头,实行24小时的监控保护。”

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对个人来说,关乎吃饱饭的问题,对来讲,关乎安全。特别是水稻,是中国人的主粮之一,保护这些野生水稻资源,为以后育种等方面提供基因库非常关键和必要。

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关于水稻,10月初的一则新闻也是引起广泛关注。广西北海的东先生在海边游玩时,偶然发现了生长成熟的稻谷,并判断其可能是野生的“海水稻”,然后他把稻谷采集下来,并在10月6日把稻谷寄至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10月11日,极目新闻追踪报道,中国水稻研究所初步判断这些是普通水稻。

虽然结果与预想的有差距,但是东先生的这种保护意识受到网友和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保护野生稻种,还真离不开社会的共识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正如南宁这片野生水稻的发现者覃布固一样,他之前参加过野生稻原生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所以看到这“似禾非禾”又“似草非草”的植物时,心里就一喜。

这34亩野生稻非常珍贵,当地保护的举措也不限于圈起来装摄像头,而且还要对周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让他们参与到保护中来。应该说,这些措施非常有必要。

报道也称,随着农业种养方式的变化以及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野生稻原生环境面临着被破坏的巨大风险。这一现状同样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我们希望这片野生稻能在野外自然繁育,扩大种群,成为野生的种库,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贡献。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