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竟然这样评价鲁大夫上门掌掴儿童这件事情

两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因为争抢玩具,其中一个幼儿用东西戳破了另外一个幼儿的头皮,事情发生后,肇事幼儿的家人多次上门致歉,但是受伤幼儿的爸爸也就是鲁大夫不依不饶,坚持上门讨说法。

他去的那天只有小孩的爷爷奶奶在家,鲁大夫先是当着爷爷的面怒斥人家孙子,后来觉得这样也难以平息心中的怒火,于是一巴掌打了过去,直接把人家孙子给打飞,爷爷保护孙子心切,摸起塑料凳子就砸向鲁大夫,被鲁大夫轻松挡开,爷爷又欲抡起家里的椅子砸鲁大夫,33岁的鲁大夫一看就是练家子,上前一个箭步就把爷爷推倒在地,结果爷爷年老体衰倒在地上,肋骨骨折。

事情发生后,迅速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纷纷指责这个戴着眼镜看似外表斯文的鲁大夫。人民网也看不下去了,发文对这事表达了官方的看法。这篇文章,大家要认真学习,要想头条写得好,人民网的时评类文章一定要经常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题目是《鲁某某愤怒的一巴掌,打掉了什么?》,标题采用的是疑问句,疑问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件事情闹得这么厉害,大家都义愤填膺,谁不想知道如何处理鲁大夫,他这一巴掌究竟打掉了什么呢?

一巴掌打碎了前程!文章开头句话就是答案,开门见山,观点鲜明,写时评或者微头条、微博就应该这样,在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没有耐心看长文,你必须快速亮出你的观点,不要绕弯子。

然后用一百多字把事情简单概述一下,让次看到这则新闻的读者了解事情的大致原委,注意是概述,不要再啰嗦太多。

儿子头皮被戳破,鲁某某心疼不过,怒气冲冲讨说法,这是人之常情。这事搁在谁身上,恐怕都咽不下这口气。辩证分析,肯定鲁大夫讨说法的合理性,避免武断。毕竟没有哪个家长能够容许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但是,鲁某某更大的失策在于,他动手打人了,且打的是一名男童。挥出一巴掌,看似出了一口气,但实际上也切断了自己的“后路”。这不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陷孩子于“不义”,也陷自己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笔锋一转,开始批评鲁大夫,指出鲁大夫的行为是断了自己的后路,既陷孩子于不义,更是让自己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鲁大夫从一开始的有理变成了无理,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面对法律的制裁。然后甩出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忍不住的鲁某某是鲁莽的。

梳理这起事件,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表达观点人人都会,但是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能够治病救人,能够对大众有启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我们评论一件事情,除了表达观点之外,还要进行深度反思,指明解决之道和评议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

孩子被打,可以向园方提出责任追究,可以向对方家长提出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可以付诸法律手段维权,就是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宣泄怒气。家长一旦赤膊上阵,舆论的天平必然偏向对方。究其原因,这种行为既违背了公序良俗,也构成了对法律的挑战,让人无法接受。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我们的社会是倡导以礼待人,倡导文明,倡导以和为贵的,你掌掴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孩子和推倒一个年迈的老人,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你的拳脚是不是过于生猛了。

另外,这篇文章也说了,以暴制暴、冲动不理性给孩子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年人在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给孩子提供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的示范。

同时,作者也对义愤填膺的网友提出了忠告,不要被情绪所裹挟,不能被网上的小作文带偏了节奏,烧掉了理性,要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文章最后指出,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不容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有赖于社会共同努力。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要尊重法律,而不是头脑发昏;要尽到应该尽的责任,而不能缺位和越界。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