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遭鲁某推倒后多次冲向厨房:看过这一幕,为何反转声更多了?

“南京男子上门掌掴男童”事件发酵到现在,其实已经不再是单纯讨论鲁某掌掴男童的行为了。因为无论是“批判派”,还是“反转派”都认为鲁某做得不对。但是对于鲁某推倒老人的行为来讲,舆论层面始终是有分歧的。

“批判派”认为,鲁某在人家家里动手掌掴人家孙子,作为老人回击没毛病。可“反转派”觉得,鲁某既然已经强调“没忍住”,并且就现场的情况来讲,鲁某也没打算继续把男童怎么样。所以老人先是拿儿童座椅砸向鲁某,而后又用餐椅砸向鲁某。一定程度上,鲁某应该属于“正当防卫”。

对于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好像都能讲得通。但是不要忘了,这件事情的源头应该从幼儿园说起。之所以要强调事发地点,就在于它关乎责任承担的问题。我们都很清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意味着把监护责任暂时性地交接给了幼儿园,所以孩子无论是把别人家孩子弄伤了,还是被别人家孩子弄伤了,直接的责任都应该幼儿园来承担,甚至就算幼儿园不直接承担,也该站在中间把事情协调好,处理好。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认为打人男童的家长就没事了,而是作为事情的具体处理,就算中间有幼儿园作为缓冲,也依然要更主动地面对被打男童的家长。毕竟责任是一回事儿,情感疏通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可从后续的细节披露来看,打人男童的家长好像不是很主动,不管是父母的态度,还是爷爷的态度,好像都没有太在意对方男童的伤情,以至于鲁某的情绪才激化到,最终作出极端的行为。

当然这样讲,也不是给鲁某开脱什么,而是很多极端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没被重视,没被尊重,没被回应才导致的。所以站在这个理路上,也就能理解,为何鲁某做错了,却依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共情。并不是说,人们分不清具体是非,而是从整体事理上讲,鲁某只是那个违背法理的人,但却不代表其他(她)人都做对了。

就以打人男童的爷爷来讲,在男童被鲁某掌掴后,其实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可他却跟鲁某一样的冲动,不仅没有化解冲突,反而让冲突持续升级了。如果说拿儿童座椅砸鲁某,用餐椅砸向鲁某还能被理解,那么在被推倒后多次冲向厨房(从视频中来看,应该是取刀具),显然就属于极端性的冲动了,因为那个时候,鲁某已经不在事发现场了。

毫不夸张地讲,就行为的性质上讲,老人的行为比鲁某的掌掴行为更恶劣。只不过因为没产生恶性后果,才不会跟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而舆论层面的反转声之所以变得更多了,也就在于这一幕的释出。也就是说,在笃定鲁某非善茬的同时,也认为老人非善茬。

由此再对比鲁某刚登门时打人男童爷爷的态度,总觉得他还是有些太轻描淡写了。如果说,鲁某一家初登门时,打人男童爷爷的态度就很严厉,甚至主动要求孙子必须道歉,可能后续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一下二三十年前父辈的经验,过去一般来讲,只要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打了、伤了,基本上当着对方的面,家长就会把自家孩子收拾一顿,不说会不会动真格,起码气势上必须有。因为家长都清楚,对方在意的是态度,而不是真要伤筋动骨。

因此说回“南京男子上门掌掴男童”事件,即便法理上最终会给出个确定的答案,也就是鲁某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但是基于整体事理的探讨,其实多数人更想从抽象意义层面表达对熊孩子及其家长的厌恶态度。

就比如不少人在代入“南京男子上门掌掴男童”事件时说:一个小孩子把你家娃头皮戳破了,孩子爸妈“一句道歉”都没有,家里的奶奶永远在道歉的路上,准备买的牛奶永远在“小作文”里;于是你怒气冲冲去他(她)家找事,让小崽子道歉,结果小崽子不回答你的问题,一脸无所谓,爷爷在旁边一句话不吱声,你说该怎样?

毫不客气地说,确实会很生气。虽然说鲁某的掌掴行为确实不对,但是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才更好?所以在这件事情过去之后。除了鲁某需要反思,作为打人男童的家长也需要反思,不能说自己在冲突中占理了,就觉得之前所做的也是对的。毕竟孩子还小,总要碰到类似的摩擦,谁能保证下一次还是被掌掴这么简单呢?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