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1、一般疗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腔粘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慢性病例出血不重或在缓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疗,但应避免外伤,预防感染,有时轻微呼吸道感染即可引起严重复发。

病有五来:吃出来,喝出来,吸出来,懒出来,气出来。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

2.1、肝肾阴虚型: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

2.2、气血两虚型:治法:益气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健脾,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味。

2.3、血热妄行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

3、首选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泼尼松每日1mg/kg,有效者逐渐减量维持,总疗程3~6个月。

给药28天无效,可酌情试用脉冲式地塞米松,每日40mg×4天,每2周一疗程,共2~3个疗程。也可首先采用脉冲式地塞米松治疗。

一般认为激素的疗效系由于:降低毛细胞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倾向;减低免疫反应,并可减少PAIgG的产生及抑制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对附有抗体血小板的吞噬作用。故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早期应用大量激素后,出血现象可较快好转。目前仍主张在发病1个月内(特别是2周内)病情为中度以上或发病时间虽长,但病情属重度以上的病人应给予激素治疗。用药原则是早期、大量、短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

1、急性型: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多见于1~5岁小儿,男女发病数无差异,春季发病数较高。急性型患儿于发病前1~4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偶见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接种结核菌素之后发生。大多数患儿出现皮疹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患儿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数有皮肤血肿;皮疹分布不均,常以四肢较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

2、慢性型:ITP病程超过6个月则定又为慢性ITP。主要见于40岁以下之青年女性。起病隐袭,一般无前驱症状,较难确定发病时间。多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鼻出血、牙龈出血亦甚常见。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甚常见,在部分患者可为惟一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内脏出血。长期月经过多者,可出现失血性贫血。部分病程超过半年者,可有轻度脾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

1、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受体或是病毒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起交叉反应,损伤血小板,并被吞噬细胞所清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办

2、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历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其中95%为PalgG,2/3为PalgG和PalgM,少数作用为PalgA和pac,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少数作用与Gbib复合物,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其含量与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已经证实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