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1.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1.1.1、急性型常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少数病例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发广泛性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淤斑。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多见,分布均匀。

1.1.2、慢性型常见于年轻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到数月。皮肤紫癜、瘀点以下肢远端或止血带以下部位多见。

1.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原发病表现或发病前有某种致病因素接触史,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可无出血表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黏膜瘀点、紫癜、淤斑、鼻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1.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引起皮肤、黏膜、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有颅内出血。红细胞受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引起的微血管微血管性病性溶血,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或伴脾大。

2、血小板减少性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紫癜发病的原因

2.1、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2型,急性型与病毒感染有关,如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及病毒性肝炎等。

2.2、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1、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症、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等。

2.2.2、药物如化疗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剂、苯巴比妥类、抗结核药及利尿药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2.2.3、感染如败血症、伤寒、斑疹伤寒、结核、猩红热等。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机制

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可能系抗病毒抗体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或免疫复合物黏附于血小板所致。慢性型与自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有关。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造血系统疾病、药物、感染、其他如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多次反复输血的溶血反应、血管瘤等引起的系列反应。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50)×109/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9/L者通常应予治疗。

初始治疗:糖皮质激素。重度患者可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国外可使用抗Rh(D)免疫球蛋白。

二线治疗: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达那唑、长春生物碱、骁悉等。脾切除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2、继发性血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板减少性紫癜,主要针对原发病。出血严重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大多有效,部分患者可行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服可以药物,出血可自行好转。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一般在感染控制后的2~6周血小板恢复正常。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为首选的主要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防保健

平素要起居有节,避免外邪的侵袭,防止感冒。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型患者,要注意增强体质,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的调节,避免反复感邪,否则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数年缠绵难愈。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2、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风疹及肝炎等疾病,否则易于诱发或加重病情。

3、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4、避免外伤跌仆碰撞,以免引起出血。

5、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各种创伤与颅内出血。

6、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呕血、便血者应进半流饮食,忌硬食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患儿平素可多吃带衣花生仁、红枣等食物。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