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盗汗的穴位

治疗盗汗的穴位

1、治疗盗汗的穴位

太溪穴

太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高点和跟腱后缘之间连线的中点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就是脏腑本源之气输注流始的部位,太溪穴可以直通于肾,调节肾中精气的盛衰。

照海穴

取穴方法:找到我们的足内踝,在内踝高点往下,大约半寸距离有一个明显的骨缝,在小小的凹陷之内,明显凹陷处就是照海穴。照海穴和太溪穴搭配起来效果特别好。照海穴的作用就是泻肾浊、泻虚火(清虚火)。

治疗盗汗的穴位

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阴虚而有热才会出汗,照海穴是帮助我们清热的,太溪是帮助我们滋阴的,两个穴位都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配合在一起治疗这种夜间盗汗的症状效果很明显。

2、治疗盗汗怎么按摩

太溪穴的按揉方法:点揉太溪穴的时候以轻揉的方法为主,时间可以比较长,按揉的力度要轻柔缓和,逐渐让力量渗透进去,起到一个滋阴补益的作用。

照海穴的按揉方法:照海穴由于在小小的凹槽内,所以我们点揉照海穴位的时候,把手指侧起来用指尖去点揉它,力量可以稍微大一点,照海穴可以起到清降虚火的作用。

3、盗汗的原因

更年期。更年期潮热可在夜间发生并导致盗汗,这是更年期妇女最常见的盗汗原因。

原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出汗过多的疾病。

感染。结核是夜间盗汗最常见的一种感染,除此之外,某些细菌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脓肿等)均可导致夜间盗汗。夜间盗汗亦是HIV感染的一种症状。

癌症。夜间盗汗是某些癌症早期的症状。与此症状相关最常见的癌症是淋巴瘤。当然,多数癌症患者同时还会出现其它症状(如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减轻、发热等)

药物。某些药物可导致夜间盗汗,抗抑郁药是最常见的一种,约8%~22%服用抗抑郁药的病人有夜间盗汗。其它精神类药物也与夜间盗汗有一定关联。一些退烧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等)有时也可导致出汗。此外还有其它不少药物亦可引起盗汗,请注意参考其说明书。

低血糖。低血糖可导致出汗,那些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病人有时可在夜间出现低血糖而出现盗汗。

治疗盗汗的穴位

内分泌疾病。出汗或脸红有时候可发生在一些内分泌疾病中,如嗜铬细胞瘤、类癌瘤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神经系统疾病。一些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自主反射障碍、创伤后脊髓空洞症、中风、自主神经病变等)亦可导致夜间盗汗。

盗汗的症状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治疗盗汗的穴位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治疗盗汗的偏方

1、用经过霜后的桑叶,浮麦(淘洗小麦浮在水上的麦粒)各适量,不要太多,用水浸泡两小时左右,再用慢火煎好,适当温度后服用,一日两次,一天一煎。一般情况下三天就有效果。

2、取五倍子、龙骨各一份,区辰矿一份,放在一起研成细末,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肚脐眼中,再贴上伤湿止疼膏,每晚换一次,一般五次可愈。注意,伤湿止疼膏过敏者禁用。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