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你会发现,所有的规矩都是给穷人和老百姓制定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以描述所谓“规矩、规则”在整个社会当中的重要性。

同样,在西方社会当中,以费孝通先生说的“团体格局”以及让·雅克·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的前提之下,似乎一种共有的约束对于他们而言是最为基础的准则,这一约束就是社会当中的“规则”。

那么在二者之间,这种“规则”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点呢?

追溯:东西方“规则”之源

其实,这种共同点是存在的。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帝制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天子-士大夫-百姓”的大致阶级区分,而在数千年的王朝统治之中,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封建帝王所立下的一些规矩,因为封建帝制的“王权天授”本质导致了这种特点,“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会制定各种规则来约束臣民,让自己在位的时间尽可能久、治下尽可能稳定。

而在西方历史上,自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产生之时,一种近似“民主”的思想便已经滥觞,城邦制度和海洋文明奠定了这种基础。

于是为了让大部分居民都享有近似的权利,同时拥有近似的义务,一种共有的“契约”思想形成。时至今日,包括美国等在内,“契约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从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规则”的存在都是普遍的、客观的、对大多数普通人都有效力的,只不过在制定规则的主体上存在区别。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规则”,自其产生之初,似乎就是用于约束大部分社会当中的普通人的。

历史的延续:社会分层仍然存在

无论在怎样的社会当中,社会分层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不过体现形式不同:在欧美社会当中,资本成为划分阶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根据卡尔·马克思的观点,由于占据生产资料的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不同的力量;在东亚,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社会分层不仅与个体的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更关乎个体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种资源。

无论是“人情”、“关系社会”还是“面子”,这些独具内涵的资源都是西方社会所不具备的;而在比较特殊的印度社会当中,形成阶序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种姓——一种与生俱来的等级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有序生活,代际延续,千年不变。

无论怎样的社会,我们可以发现想要使之有序运转,基本上分层与等级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以规则划分等级的潜在意识。

对于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个体而言,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就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去合理找准自己的等级。

当然,我们所说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等级,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的优劣,也不是让大家去谋求什么有利的条件,而是为了叙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当中,怎样对抗来自等级划分的冲击,以及在各种规则之中,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取得更好的发展。

分工:现代社会的区分因素

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尚且没有文明之时,人类结群而居、各自分工,其实只是为了增加彼此在充满风险的社会当中生存下去的机会。

比如说“男耕女织”这种比较传统的分工类型,一方面可以让早期的人类社会有序进行,不至于混乱;另一方面也为资源分配提供了一种准则:男性外出打猎或是负责一些体力劳动,往往获得的资源更多一些;女性负责采集或者是一些体力劳动,所以获取的资源相对少于男性。

包括中国古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其实都很好地反映出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分工思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了全球的一种发展趋势,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达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现代社会当中产生了分工以及职业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其著作《社会分工论》当中也对此进行了分析,他引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社会与共同体概念,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区分定位在不同的团结方式上。

即前现代社会是“机械团结”的,不同个体之间同质性强,分工概念不明确,只是如原子一般排列在一起;现代社会则是“有机团结”的,不同个体之间各司其职,整个社会犹如是有机体,不同部分起到不同的作用,相互配合。

根据迪尔凯姆的观点,尽管现代社会由于分工而变得有序,但一些新的变化也会产生。一个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原先就存在的分层以及社会等级区分,也会出现在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现代社会之中。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业化发展作为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的时期,工人这一职业无疑是在社会当中享有较高地位的,比如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赫然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模式变化,工业发展不再像之前一样占据社会发展主要部分时,工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

比如在今天,律师、医生和公务员这样的职业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工人的影响则似乎受到了影响,会被视为是“收入低、辛苦、边缘化”的一种职业。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论是分工还是等级制度,其实都是“规则”观念在社会之中的不同表现,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好的社会地位及声望,其实也可以视作是对规则制定的一种觊觎。



对于我们而言,规则始终存在,想要不被规则束缚,就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随波逐流。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心理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