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何首乌叶

  拼音 Hé Shǒu Wū Yè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rude(Meissn.)A.J.Li[P.rude Meissn.;P.Paniculatum Bl.var.Rude(Meissn.)Stewar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 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何首乌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解毒散结;杀虫止痒。主疮疡;瘰疬;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现代实用中药》:生叶贴肿疡。

  摘录《中华本草》

  华中五味子

  拼音 Huá Zhōnɡ Wǔ Wèi Zǐ

  别名 南五味子、香苏、红铃子

  来源 为木兰科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ts.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摘,拣去果枝及杂质,晒干。

  原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枝细长,红褐色,有皮孔。叶椭圆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1cm,宽3~7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疏锯齿。花单性,异株,单生或1~2朵生于叶腋,橙黄色;花梗纤细,长2~4cm;花被片5~9;雄蕊10~15,雄蕊柱倒卵形;紫蕊群近球形,心皮30~50。聚合果长6~9cm;浆果近球形,长6~9mm,红色,肉质。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何首乌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生境分部 生于向阳空旷地及灌丛中。主产河南、陕西、甘肃。

  性状 果实呈不规则形,较小,直径2~5mm;表面暗红色或棕褐色,果皮肉质较薄,无光泽,内含种子1~2粒。种子肾形,表面黄棕色,略呈颗粒状。

  化学成分 种子含五味子甲素A(schizandrin A)、五味子酯甲、乙、丙、丁、(schisantherin A,B,C,D,E)等。

  性味 性温,味酸。

  功能主治 收敛,滋补,生津,止泻。用于肺虚咳嗽、津亏口渴、自汗、盗汗、慢性腹泻。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啤酒酵母

  别名 干酵母、食母生

  来源 真菌类子囊菌纲酵母目内孢霉科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n,以菌体入药。

  炮制 经沉淀,洗净后,加入适量蔗糖,干燥,粉碎,压制成片。

  功能主治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及肠胃充气等症,可防治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糙皮病。

  用法用量 每次服0.5~4克,1日3次,服时宜嚼碎。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地椒

  拼音 Dì Jiāo

  别名 地花椒、百里香、山椒、山胡椒

  出处 出自《嘉佑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百里午或展毛地椒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半灌木。不育枝从茎的末端或基部长同,花枝高2-10cm,在花序下密被倒向或稍开展的疏柔毛,向下毛变短而疏。具2-4对叶;下部叶柄长约为叶片1/2,上部的弯短;叶片卵形,长4-10mm,侧脉2-3对,腺点多少明显。花序头状;药萼筒状钟形或狭钟状,长4-4.5mm,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毛环,上唇具3齿,齿三角形,下唇较上唇长或近相等,齿钻形,各齿具睫毛或无;花冠紫红色至粉红色,长6.5-8mm,上唇直伸,微凹,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较长,小坚果近圆形或卵圆形,光滑。花期7-8月。

何首乌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半灌木。茎丛生,不育枝有下弯的疏柔毛,花枝较多,高3-15m,毛较短。叶片宽卵状披针形,长10-12mm,宽4-5m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渐狭,全缘,具7-9脉,腺点细密;苞片圆形,边缘下部被长缘毛。花序头状;花梗被短柔毛,花序崭密被平展的毛;花萼管状钟形,长5-6mm,下面具平展柔毛,上唇齿披针形,被缘毛或无毛,下唇稍短;花冠长6.5-7mm,冠管比萼短。花期8月。

  药理作用 参见麝香草条。

  1. 消炎作用:花的煎剂或流浸膏可用于支气管炎或其他上呼吸道疾患作保护剂。

  2.止痛作用:也可用于神经炎或脊神经根炎作止痛剂,此皆因其中含百里香酚之故。

  性味 味辛;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止咳;健脾行气;利湿通淋。主感冒头痛;咳嗽;百日咳;脘腹疼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牙痛;小便涩痛;湿疹瘙痒;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嘉佑本草》:主淋蝶肿痛。

  2.《中国药植图鉴》:为镇痉、驱风、强壮剂。主治痉挛性咳嗽,百日咳,炎症,喉头肿痛。

  3.《新疆中草药手册》:祛风,止咳化痰,治感冒。

  4.《陕西中草药》:温中散寒,健脾消食,祛风镇痛。治胃寒痛,小腹胀满,消化不良,周身疼痛,牙痛。

  5.《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清暑解热,和胃止呕。

  摘录 《中华本草》

  核桃楸

  拼音 Hé Tɑo Qiū

  别名 山核桃、胡桃楸

  来源 胡桃科植物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以种仁、青果和树皮入药。夏秋采青果趁鲜捣碎泡酒备用;秋季采成熟果实,除去外果皮,洗净晒干或去内果皮(壳)取仁用。树皮多于春夏之交采集,晒干即得。

  性味 种仁:甘,温。

  青果:辛,平。有毒。

  树皮:苦、辛,平。

  功能主治 种仁:敛肺定喘,温肾润肠。用于体质虚弱,肺虚咳嗽,肾虚腰痛,便秘,遗精,阳痿,尿路结石,乳汁缺少。

  青果:止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痛;外用治神经性皮炎。

  树皮:清热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骨结核,麦粒肿。

  用法用量 种仁、树皮1~3钱;青果2~3钱,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湖北贝母

  拼音 Hú Běi Bèi Mǔ

  别名 窑贝、板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鳞茎。5~7月间采挖,除去泥砂,石灰水浸泡晒干,或用硫磺熏蒸。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6~50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cm。叶3~7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矩圆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极少为4枚,花梗长1~2cm;花被片长4.2~4.5cm,宽1.5~1.8cm,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蒴果2~2.5cm,宽2.5~3cm,棱上的翅宽4~7mm。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系栽培。主产湖北、四川、湖南。

  性状 鳞茎卵球形、扁卵形或倒圆锥形,直径0.6~3.4cm,高0.8~2.8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在小近等,偶见相差悬殊者,顶端稍平,开裂,底部较平整。味苦。

  化学成分 鳞茎含多种异甾体、甾体类生物碱,主要有贝母碱(verticine,peimine)、去氢贝母碱(verticinone)、湖贝甲素(hupehenine)、湖贝甲素甙(hupeheninoside)、湖贝乙素(hupehenirine)、湖贝嗪(hupehenizine)、湖贝辛(hupehenisine)及湖贝啶(hupehenidi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散结。用于肺热咳嗽、胸闷痰结、瘰疬、痈肿。

  摘录《中药大辞典》

  小白蜡条

  别名 小白蜡、栋青

  来源 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以根皮、叶及果入药。全年采根皮,夏、秋采叶,秋冬采果,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口腔炎,烧烫伤,黄水疮。

  用法用量 3~6钱;外用适量,研粉香油调敷或鲜品捣汁涂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红花龙胆

  别名 龙胆草、土白连、九月花、星秀花、冷风吹、雪里梅

  来源 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以根及全草入药。冬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痢疾,小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淋巴结结核,小便不利,眼结膜炎;外用治痈疖疮疡,烧烫伤。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水煎浓缩涂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菟丝草

  别名 金丝草

  来源 旋花科菟丝草Cuscuta sp.,以带花果的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 江苏、浙江。

  功能主治 凉血散热毒。主治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痈毒恶疮。

  用法用量 1~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辛夷花是一种中药材,而且是一种具有保健养生的药材种类之一哦。它可以治疗疾病,对于出现的鼻炎的问题有很好的治疗和调理的作用和效果呢。你知道辛夷花的药用功效吗,来看看它的一些具体的介绍吧。

  辛夷花是中医用辛夷花治疗急性或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病,均有良效。在鼻病治疗中,辛夷花多与其它药物配伍。如治肥大性鼻炎,将辛夷花配制成软膏,做成油纱条,填入鼻腔;治副鼻窦炎,将辛夷花与儿茶、乳香、冰片等混合,研成细末,用甘油调成糊状并浸透棉球,塞入鼻腔;治急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将辛夷花、苍耳子、千里光、鱼腥草各等量浓煎,加薄荷精及防腐剂配制滴鼻剂,用其滴鼻。辛夷花可以有治疗鼻炎的作用,用这些中药材相互搭配,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急性鼻炎啊还有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对于抗菌有好处。

  辛夷花可以治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辛夷花可以缓解风寒感冒的作用,对于缓解头晕头痛鼻塞有好处,还可以治疗感冒。

  辛夷花的功效和作用,上面已经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了。其实辛夷花的好处有很多,可以有治疗急性鼻炎的作用,对于出现的过敏性鼻炎啊还有鼻塞头痛等等的症状有调理的作用,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了解了以后大家可以利用起来。

  香排草 【拼音名】Xiānɡ Pái Cǎo

  【别名】排香、排香草、香草、排草、毛柄珍珠菜、合血草、满山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季开花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60cm。全株平滑无毛,有香气。茎通常2至多条簇生,直立,革质,有四棱或狭翅。叶互生;叶柄长2-8mm;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3.5cm,宽1-2cm,先端锐尖或有时渐尖,基部圆钝或渐狭,很少近圆形或截形,两侧常稍不对称,边缘全缘或微皱呈波状、无毛或上面被极疏的小刚毛,侧脉4-5对,在下面稍隆起,网脉不明显大凡快意外,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醒。,无腺点。花单生腋下;花梗纤细,丝状,长1.5-3.5cm;花萼5深裂,长2-4mm,深裂近达基部,裂片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黄色,长6-8mm,5裂,分裂近达基部,裂片狭长圆形或近线形,宽1.8-3mm,先端稍钝;花丝5枚,基部与花冠合生约0.5mm,分离部分明显,长约1.25mm花药长3.5-4mm,顶孔开裂,花柱丝状,稍长于雄蕊。蒴果球形,直径2mm。种子多数,细小,多角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谷林下和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水煎液在鸡胚内来用不同途径给药,均能对流感病毒甲3型、乙型、丙型及副流感1型仙台株产生抑制作用。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浙防72-4株)在60个EID50感染量时有明显抑制作用。小白鼠感染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后,给予水煎液,在小鼠体内具有一定抑毒作用。人胚肾单层细胞分别感染甲3型流感病毒后,可出现明显的凝集和吸附红细胞的现象,但此现象可被本品提取物E2 0.3%水溶液所抑制。

  2.解热作用 乙醇提取物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水煎液作用不明显。

  【性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调经;解毒。主感冒;咳嗽;风湿痹痛;院腹胀痛;月经不调;疔疮;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海芋

  拼音 Hǎi Yù

  别名 痕芋头、狼毒[广东]、野芋头、山芋头、大虫芋、天芋、天蒙

  来源 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Alocasia odora (Roxb.) K. Koch的根状茎。全年可采,去外层粗皮,鲜用或切片晒干。

  性味 微辛、涩,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肺结核,肠伤寒;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干品3~5钱,鲜品1~2两,久煎后方能内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不能敷正常皮肤。

  注意 久煎后方能内服;不能敷正常皮肤。

  备注 (1)本品有毒。必须用大米共炒至焦黄,久煎(2小时以上)去毒,方可内服。生用或煎煮时间过短,会引起舌肿麻木,甚者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轻症可饮米醋或生姜解毒。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刺梨子

  拼音 Cì Lí Zǐ

  别名 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缫丝花

  来源 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

  性味 酸、涩,平。

  功能主治 根: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用于食积腹胀,痢疾,肠炎,自汗盗汗,遗精,白带,月经过多,痔疮出血。

  果:解暑,消食。治维生素C缺乏症。

  用法用量 根0.5~2两。果3~5个。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薄荷油

  拼音 Bò He Yóu

  出处 《重庆堂随笔》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性状 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质渐变粘。易溶于水,与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性味 《中国医学大辞典》:"辛,凉,无毒。"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

  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冲,1~3滴。外用:涂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桤木

  拼音 Qī Mù

  别名 水青冈

  来源 桦木科桤木属植物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以树皮、嫩枝叶入药。春季采集嫩枝叶;四季采树皮,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用于鼻衄,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丝瓜叶

  拼音 Sī Guā Yè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丝瓜"条。

  化学成分 丝瓜叶含皂甙。粤丝瓜叶含氢氰酸。

  药理作用 丝瓜叶或全草的水提取物(煎剂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可明显降低乙酰胆碱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作用,对组织胺的作用也有相似影响,但较弱。煎剂对回肠则有轻度兴奋作用,对离体兔子宫有非常显着的兴奋作用。水提取物对离体兔十二指肠无明显作用。对大鼠横膈-膈神经制备也无作用。煎剂对蟾蜍腹直肌则有明显兴奋作用。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0.1克生药/公斤,有降压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水提取物20克鲜生药/公斤,无明显作用。腹腔注射煎剂1克生药/只,亦无明显毒性。

  叶中所含皂甙的止咳、祛痰作用,见"丝瓜藤"条。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疮癣,蛇咬,汤火伤。

  ①《纲目》:"癣疮,频挼掺之,疗痈疽,丁肿,卵颓。"

  ②《本经逢原》:"捣汁生服,解蛇伤毒,以滓盦伤处,干即易之。"

  ③《随息居饮食谱》:"消暑解毒。治痧秽腹痛,绞汁服。"

  ④《岭南采药录》:"煎服,治鹅喉。"

  ⑤《广州植物志》:"捣烂,治痈疽和小儿夏月皮肤病,有消肿退炎之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鱼脐疔疮:丝瓜叶、连须葱、韭菜等分。上入石钵内,捣烂如泥。以酒和服,以渣贴腋下,如病在左手,贴左腋下,右手贴右腋下,在左脚贴左胯,右脚贴右胯,如在中心贴心脐,并用帛缚住,候肉下红线处皆白,则可为安。(《世医得效方》)

  ②治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擦患处。(《摄生众妙方》)

  ③治汤火伤灼:丝瓜叶(焙研),入辰粉一钱,蜜调搽之;生者捣敷。(《海上名方,)

  ④治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三钱,鸡子壳(烧灰)二钱。温酒凋服。(《余居士选奇方》)

  ⑤治肾囊风热瘙痒:丝瓜叶四两,苍耳草一两,野菊花二两。煎水服或外用洗。(《重庆草药》)

  ⑥治汗斑:丝瓜叶、硼砂,冰片。捣烂外敷。(《南宁市药物志》)

  ⑦治妇人血崩:丝瓜叶炒黑研末。每用二至五钱,酒冲服之。(《闽南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神经性皮炎:取鲜丝瓜叶洗净,搓碎后在局部摩擦,直至局部发红、见隐血为止。每7天1次,2次为一疗程。一般1~2疗程,可获近期疗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疳积草

  拼音 Gān Jī Cǎo

  别名 蓝色草、节节红、土夏枯草、黄蜂草

  来源 爵床科明萼草属植物孩儿草Rungia pectinata (L.) Nees [R. parviflora Nees]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辛、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积导滞。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肝炎,肠炎,感冒,喉痛,眼结膜炎,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疖肿。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芝麻壳

  拼音 Zhī Mɑ Ké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果壳。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黑脂麻"条。

  功能主治 治半身不遂,烫伤。

  复方 ①治半身不遂:芝麻壳五钱,酒煎服,出汗。(《纲目拾遗》千金不易方)

  ②治汤火伤:芝麻壳烧存性,研细,遇火伤者,用麻油调搽,倘湿烂,干掺之。(《畅春涯经验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三七花茶是用中药材三七的花蕾制成的一种中药养生茶,在冲泡以后,滋味甘醇,能平肝清热,也能生精止渴,而且能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营养,经常饮用可以延缓衰老,也能延年益寿,三七花茶的功效与作用还有很多,但在饮用时也有一定的禁忌,建议大家在饮用以前对三七花茶多做了解。

  三七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1、保护肝脏

  平时多喝三七花茶,能保护人类的肝脏,它能提高肝脏的代谢功能,而且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可以减少药物和酒精对人类肝脏的伤害,另外那些患有酒精肝和脂肪肝以及肝硬化的人群,多喝一些三七花茶,还能让病情尽快好转。

  2、调节情绪

  平时多喝三七花茶,还能调节情绪,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经常会出现心浮气躁或者火气旺旺的情况,这时多喝一些三清花茶,就能调节情绪,能让人们的火气得到消减,能让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3、止血防癌

  三七花茶还具有止血防癌的重要作用,平时人们出现咳血吐血以及大便带血等多种出血了,一疾病是多喝一些三七花茶,就能让出血症状好转。三七花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体内免疫球蛋白再生,它能防止细胞癌变,也能抑制癌细胞再生,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癌作用。

  三七花茶的禁忌

  三七花茶虽然对人体有多种好处,但在饮用时也要注意它的禁忌,那些刚刚生完小孩处于哺乳期的产妇,仅只喝三七花茶,而且处于怀孕期的女性也仅指和三七花茶。这些女性都处于特殊的时期,如果他们喝三七花茶,会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婴幼儿和胎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咸虾花是草本植物咸虾药的花朵,采收以后晒干可以入药,是一种功效出色的中药材,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甙和三萜以及挥发油和氨基酸等多种药用成分,可以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治疗,为让大家能更好的了解咸虾花,今天我也会对它的功效与作用做一个专门的介绍。

  咸虾花的功效与作用

  1、咸虾花的功效

  咸虾花入药以后味苦,性质平和,具有清风清热和利湿解毒以及消肿等多种功效,平时可以用于人类感冒发烧和关节疼痛以及高血压与乳腺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治疗时可以煎汤服用,用量在十五到三十克之间。

  2、咸虾花能治湿疹

  咸虾花能清热解毒,对人类的湿疹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在治疗时可以把新鲜的咸虾花捣碎制成泥状,然后直接涂抹在长有湿疹的部位上,每天用药两次,几天以后湿疹的症状就能减轻,这种方法对荨麻诊和疮疖也一样有效。

  3、咸虾花能退烧

  咸虾花有良好的退烧功效,当人类因感冒出现发烧时,就可以用咸虾花进行治疗,治疗时可以取咸虾花一两和山芝麻一两,然后加入清水煎制,煎好以后过滤,得到的药液在中分两次服用完,服用以后很快就能让过高的体温降下来。

  山玉兰

  别名 土厚朴、野厚朴、野玉兰、优昙花

  来源 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 Franch.,以树皮和花(或花蕾)入药。春夏采花(或花蕾)和树皮,晒干。

  性味 树皮:苦、辛,温。

  花(或花蕾):苦、辛,平。

  功能主治 树皮:温中理气,健脾利湿。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呕吐,腹痛,腹胀,腹泻。

  花(或花蕾):宣肺止咳。用于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咳嗽。

  用法用量 树皮、花:3~5钱。水煎服。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杏李

  拼音 Xìnɡ Lǐ

  别名 鸡血李、红李

  来源 蔷薇科梅属植物杏李Prunus simonii Carr.,以根及叶入药。秋季采根,晒干;夏季采叶。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止血。用于吐血,闭经,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0.5~2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葫芦苗

  拼音 Shuǐ Hú Lu Miáo

  别名 区儒白拉(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水葫芦苗的全草。7~9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叶均基生,叶片近圆形、肾形或宽卵形,长0.4~2.5厘米,宽0.4~2.8厘米,3或5浅裂,有时3裂近中部,基部宽楔形、截形或忧愁焦虑和悲观,使人体弱多病;豁达喜悦和乐观,使人健康长寿。心形,基出脉3条;叶柄长3~13厘米。花茎高4.5~16厘米;苞片条形;花径约7毫米;萼片5,淡绿色,宽椭圆形,无毛;花瓣5,黄色,狭椭圆形,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数。聚合果卵球形,长达6毫米;瘦果紧密排列,扁,具纵肋。

  生境分部 生于水沟边潮湿地带,或海边、河边盐碱性沼泽地。分布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等地。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治关节炎,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白花灯笼

  拼音 Bái Huā Dēnɡ Lonɡ

  别名 苦灯笼、苦丁茶、岗灯笼、鬼灯笼

  来源 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白花灯笼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以根或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定痛。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结核潮热,胃痛,疝痛;跌打损伤,疔疮疖肿。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或叶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秋子梨

  别名 沙果梨、花盖梨、酸梨

  来源 蔷薇科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以叶、果实入药。

  生境分部 东北、华北、西北。

  功能主治 果实:解热祛痰。治肺热,咳嗽,痰多。

  叶: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名】黄连 huanglian

  【别名】黄莲、王连、味连、川连、鸡爪连。

  【英文名】Coptidis Rhizoma。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叶全部基生,叶片坚纸质,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花葶1~2;花序顶生,花3~8,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花瓣线状,披针形,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瞢葖果6~12,具细柄。花期2~4月,果期3~6月。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凉湿荫蔽之处,野生于海拔1000~1900米的山谷荫蔽密林中。栽培也在高海拔凉爽的山区。栽培于四川。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除去残留须根。

  【药材性状】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左面光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用量2~5克,煎服。用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用适量,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药理研究】动物试验表明,小檗碱有抗菌、抗病毒及原虫、利胆、抗腹泻、抗炎和抗脑缺血、抗微生物、降压、抗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止腹泻、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DNA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小檗碱,并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红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可鉴别黄连的真伪。小檗碱为黄连中主要有效成分。

  【使用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因多食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黄连18克,甘草(炙)3克。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心医集》)

  ②治胃脘痛,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医学正传》)

  ③治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黄连0.9~1.2克,苏叶0.6~0.9克,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湿热病篇》)

  ④治痔疮:黄连60克,煎膏,更加等分芒硝,冰片3克加入。痔疮敷上即消。(《丹溪治法心要》)

  ⑤治口疮:黄连、朴硝、白矾各15克,薄荷叶30克。上为粗末,用腊月黄牛胆内之,风前挂两月,取下。如遇口疮,旋将药研细敷之,去其热涎即愈。(《景岳全书》黄连朴硝)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要产于四川、湖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加工炮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等,供临床使用。

  【处方用名】制附片、制附子、黑附子(片)。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壮阳,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诸痛等。

  【临证运用禁忌】1.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损津耗液,故阴虚阳亢,症见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禁用之列。

  2.附子秉性纯阳,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及,仅适宜于阴寒内盛之证。倘若真热假寒,症见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饮,胸腹灼热,按之灼手,脉滑数有力,苔黄燥起刺者,断不可误用本品。

  3.附子其性大热,有毒,温热诸证者禁用。如症见发热而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疮疔红肿,口渴饮冷,心悸躁烦,舌质红,苔黄,脉数者,应禁用本品,以免以热助热,致使病情加重。

  4.本品禁用于孕妇的理由有二:一是其性辛温而大热,用于妊娠妇女多热体质者,害处不少;二是附子有毒,恐对胎儿造成危害。

  5.附子为温散寒邪之猛药,温而损液,辛散伤血,故阴血虚者,附子不能补益,故当慎用;对血液衰少者又见阳衰者,附子则切不可单用,且剂量不可过大,宜配伍大剂量的人参、黄芪、当归、白芍方可。6.白内障,牙周病,鼻窦炎,单纯性鼻炎,鼻衄,肺结核尘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喉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失眠,心脏神经官能症,脑动脉硬化者,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皆忌用。

  7.抑郁症者及血管性头痛者慎用。

  【煎服方法注意】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在入煎剂时应久煎,以减其毒,一般宜先煎30~60分钟,剂量加大时,煎煮时间还应增加,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用量用法】附子入药一般宜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一部)规定为3~15克,其中毒剂量为15~30克。其中毒剂量与常规用量非常接近,尤其对机体敏感的患者,故宜严格控制附子用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其使用剂量,避免开始就从常规剂量之高值使用。

  【临证用药体会】1.附子辛甘大热,燥烈迅发,走而不守,温通开散,彻里彻外,能通行十二经,温壮命门之火,峻补元阳,逐在里之阴寒,散经脉之寒湿。因此,本品为回阳救逆,驱散阴寒,挽救危亡之无可取代之药物。临证施治,回阳救逆每用生附子以收捷效,治其他病证多用熟附子,一般用量3~15克;但如慢性肾病及重症肌无力等某些疾病亦有用至20~90克,甚至量更大者。不过,必须辨证准确,而且宜从小量渐加,切不可贸投大剂。并应配以补益阴血药物,既能于阴中求阳,又防燥烈伤阴。

  2.附子为强而有力的温补肾阳药物,但现在的中药书籍皆记述本品“温肾助阳”或“补火助阳”。我们认为,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下助阳、补阳、壮阳三者的不同区别。“助阳”,其功效不强,多是针对一些功效平和之品而言的,如菟丝子、沙苑子等;“补阳”,包括补心阳、脾阳、肾阳,附子主要功效的部位是肾阳,显然对此用补阳并不十分恰当;“壮阳”,主要针对的是肾阳,并且功力强才能说是壮阳,而附子恰恰就是温补功力很强的药物,在功效表述方面就应该使用“壮阳”术语。因此我们认为,附子的这一功效应该是“温肾壮阳”或“补火壮阳”。

  3.附子是一味治病救人之良药,用之得当,则屡治大病。但附子有毒,尤其生附子有大毒,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过去在中药房中备有生附子,后来因为用法、煎法、用量不当,常常发生中毒事故,近年中药房用的都是制附子,生附子已被禁用。清代医家柯韵伯曾说:“今之畏事者,用乌、附数分,必制熟而后敢用,更以芩、连监制之,焉能挽回危证哉。”附子祛寒止痛,生用较制用疗效好得多。因为附子的抗炎、镇痛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等,这些成方经炮制、久煎,则分解为抗炎作用较弱的苯甲酰基乌头原碱类衍生物。附子用于抗炎止痛,生用更好,煎煮时间不宜太长。但是附子的毒性之大小,与产地、品种、剂量密切相关,临床追求疗效还必须保证安全,具体的剂量、煎煮时间应严格掌握,以防发生中毒事故。

  牛膝并非是牛的膝盖。它是一种苋科植物。其根部可用来入药。它常常长于山坡下的砂质土壤中,根系较发达。牛膝草的形状十分有特点,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它的茎上棱节很多,和牛的膝盖骨十分相似,名子即由此得来。不要小瞧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牛膝根,要知道牛膝的作用与功效并非如其外表般那么简单。

  因其味微甜稍涩,民间很多百姓将其与丝瓜或是海蜇一同做菜,菜品味道上佳且营养价值极高。当然更好是用来炖汤,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牛膝的作用与功效。牛膝是我国的一味传统中药,很早以前就有对其作用的记载。

  牛膝善于活血祛瘀,对妇科、伤科各种瘀血凝滞的病症,常和活花、桃仁、当归、延胡索等药同用,既可活血调经,又能祛瘀疗伤。

  牛膝性善下行,入肝肾二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利关节,为治腰膝下肢病症常用药。对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痛,常与苍朮、狗脊、木瓜等同用;如因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膝关节疼痛,常与苍朮、黄柏等同用;如风湿痹痛、下肢关节疼痛为甚,可与木瓜、防己、独活等同用。

  牛膝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导热下泄,可治上部血热妄行的症候,常配合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药,以治吐血、衄血;又可配养阴清热药如生地、石膏等,用治牙龈肿痛属于阴虚火旺的症候;治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头痛眩晕之症,常与平肝药如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同用。

  牛膝还可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及尿血等症。

  虽然牛膝的作用与功效可强筋骨补肝肾等但是由于其能够活血通经,对于月经过多的女士来说,服用牛膝后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中气不足的朋友也尽量不要服用。并非所有的强肝肾的药物对脾也是好的,比如脾虚的朋友吃了牛膝,有可能会加重脾虚症状。

  剑叶铁树叶

  拼音 Jiàn Yè Tiě Shù Yè

  出处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为龙舌兰科植物剑叶朱蕉的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剑叶朱蕉,又名:小叶铁树、剑叶万年青。

  常绿灌木。干直立,粗壮,少分枝。叶聚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无柄,长30~60厘米,宽1.8~4厘米或更狭,稍坚挺,光亮,全缘,两边红褐色。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直立或点垂;花柄极短,基部有苞片3枚;花被管钟形,青紫色,长6~8毫米,6裂,裂片狭,内裂片长于外裂片;雄蕊6;子房3室。浆果紫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栽培于庭园。广东、广西均有栽培。

  性味 甘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 理跌打,治咳嗽吐血,鼻衄血,大小便出血,外伤出血,小儿疳积,哮喘,痢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本站,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